朋友们在共享餐厅聚会
记者沈冰珂通讯员季俊磊
图片由高端提供
很多飘泊在外的年轻人,是否都会想念与家人相聚时其乐融融的感觉?答案是肯定的,但往往因为距离因素,一年聚不了几次。
在义乌,兰溪女孩高端开了义乌首家“共享餐厅”,让五湖四海的异乡人在这里感受到了“家”的温暖。在高端的朋友圈,时不时可看到朋友们在厨房大显身手。对于这个餐厅,她说,她的初衷是让他们能够在异乡交到更多新朋友,感受到城市的温度。
从线上到线下,给异乡人一个“家”
高端在义乌呆了十几年,曾在福田市场开过店,也在企业里上过班,接触过各色各样的人。“义乌的外来人口特别多,不仅有省外的,还有国外的。”在义乌生活多年,她深知作为一个异乡人在外打拼的孤独与寂寞。
“虽然我是兰溪人,但在义乌工作比较忙,一年也回不了几次家。”在义乌的十几年时间里,高端一直都是一个人生活,甚至一个人去店里吃火锅,曾“赢得”极高的关注度。为了扩大交友群体,她在前两年组建了“义乌交友交流群”,通过群联系,组织线下活动,结识了很多朋友。“偶尔组织群友爬爬山、打打球,从线上交流到线下互动,还促成了好几对情侣呢。”
群友们经常去高端家聚餐,不大的房间里往往挤满了人,每个星期至少两次,参与人员越来越多。去年8月,她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直接开个餐厅,可以让更多人参与进来,特别是单身群体和留守老人。“虽然有想法,但要做成什么样的餐厅,我琢磨了很久。”她说,现在“共享”的概念深入人心,最终决定做一家平台式的“共享餐厅”,目的是让异乡人之间能够有地方交流。
刚开始,除了之前的群友之外,很多人不理解“共享餐厅”的意义所在。在他们看来,一家餐厅还需要自己下厨烧菜做饭、收拾碗筷,这样的餐厅并不“合格”。开业前一个月,店里基本上没有什么人来。“其实,这是可以预料到的,但我却坚持这样的想法是对的。”高端告诉记者,只要来过这里的顾客,基本上就会转化为“死忠粉”,只要没事,下班点都会准时前来报到。
曾先生来义乌工作不久,在朋友的推荐下来到这家餐厅,之后便成为了这家店的老顾客。“来到一个新的地方,朋友比较少,难免会比较孤单。”他说,每次来“共享餐厅”,一群人都嘻嘻哈哈、热热闹闹的,心中的孤独感就少了很多,还感受到了家的温暖。“我比较喜欢热闹,共享餐厅就比较适合我。我在这里炒过菜,感觉挺不错的。”曾先生说。
不为盈利,构建城市版“向往的生活”
高端说,这家餐厅并不大,只摆放了8张长方形的桌子,厨房是开放型的,装修上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餐厅总共92平方米,租金每年3万元,只是她的副业。“平常我都不在店里,只雇了一位阿姨在帮忙打理。”她说,平日里,她和一般人一样,在单位里上班,如果有客人来,就把要点的菜让阿姨准备好,下班后过来一起帮忙。而且,到这家餐厅吃饭的人没有服务员提供服务,需要自助收拾碗筷,吃饭的时候大家围坐一起,就像在家里一样。
“我们点菜的规则是一人只点一个菜,可以让阿姨帮忙做,也可以自己下厨做拿手的家乡味道。”高端说,就和湖南卫视《向往的生活》一样,只是把场景由农村搬到了城市。作为餐厅的常备大厨就是帮忙打理的阿姨,而她家实际上是拆迁户,家中还经营着两家火锅店。她来这里上班纯粹是为了兴趣,和年轻人一起说说笑笑,觉得很有意思。
餐厅也为交友群提供一个场地,很多活动都放在这里开展,大家时常聚聚,能为很多人创造相互了解的机会。高端说,之前他们组织活动,很多人只在活动中见了一面,很难留下深刻的印象,很有可能错失进一步了解的机会。但有了共享餐厅,只要有空,都可以在这边吃饭,聊天、娱乐,可以让单身的朋友有更多相处的机会。“我们这个交友群里,有好几对都是通过在餐厅吃饭,参加活动认识的,最后牵手成功,走进婚姻殿堂。”高端说。
很多常客会带来吃饭的碗筷,贴上自己的名字,放在餐厅的消毒柜里。“这里已经是我的第二个家了,这就是我所向往的生活。”租住义乌北苑的刘先生下班不回家,第一时间就往餐厅跑,一直到关门为止。他说,吃饭还是其次,重要的是让他觉得自己不再是一个人了,有“家人”的感觉真好。周末还能相约一起爬爬山,生活变得多姿多彩了。
记者了解到,这家餐厅消费实行的是月卡制,一个月100元就可以吃7次,如果次数不够可以另外加。高端认为,一个月限定7次,就总有一些人在一个月内可以碰面2~3次,慢慢地就成为了朋友。她说:“刚开业的几个月,基本上是不盈利的,也不打算靠餐厅营利,只要够交房租就可以了。慢慢地被人熟知后,现在来的人多起来了。”
如今,不止是年轻人,还有很多老年人也慢慢接受了“共享餐厅”。“我们就住在附近,子女都在国外,现在经常来一起聚餐。”他们说,和这些年轻人在一起,不仅自己特别有活力,还觉得孩子在身边一样。
兰溪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