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播电视是我这一生的情缘

2018/09/25 来源:兰溪新闻网

  说起广播,自从儿时记事起就有着特别清晰的记忆。大约是我10岁的时候,差不多是1975年的样子,村子里在屋墙上安装有线广播,当时的广播是一个小小的盒子,盒子的面是纱布做的,上面还有毛主席的“努力办好广播,为中国人民和全世界人民服务”字样,线是铁丝的,从电线杆柱子上接到小盒子里。广播里每天清晨都按时响起东方红的乐曲声。正好小学课本里读到一篇课文“广播响,天刚亮,公社社员忙又忙……”这个时候村里人只能共享一个广播。

  过了大概一年多吧,父亲就从公社广播站花了5角钱买了一个圆帽子一样,中间一块磁铁的那种广播,安装在自己家里的屋柱上。每天我和姐姐妹妹都可以零距离享受这“天外之声”了。我非常清楚地记得,有一次生产队里召集全村村民收听直播邓小平讲话的会议,后来知道那一年就是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

  又过了几年,大约我上初中那会儿,我们家里买了一台收音机,收音机可以收听更多的节目,内容更加丰富。我特别喜欢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星星火炬》和广播剧节目,有一次《星星火炬》节目采访电影演员达式常,达式常出口成章的谈话,至今记忆犹新。同时对收音机里的播音员如数家珍,如兰溪本地的曹澜、曙光,省台的赵兰、凌越,中央台的孙敬修爷爷,曹灿叔叔,铁成,雅坤等等。从此也播下了我要做一名播音员的种子。

  当然命运并不是按照个人的意志转移的,1982年,18岁的我来到了位于伍家圩的中洲信用社做了一名出纳。但是不管什么时候,广播是我必不可少的伴侣,收音机是我必备的家用电器,我还记得有一次从哪里捡来一个人家丢弃的小广播,爱不释手,私自拉了一根铁丝接起来,很是开心,哪里晓得后来被乡广播站以“私拉乱接”的名义把我的小广播给扯了,为此我还十分委屈哭了鼻涕。后来就自己买收音机,从十几元的小收音机到双卡收录机,几乎从不间断。我还记得当初供销社商场里唯一一台双卡收录机要三百元,这可是相当于我当年一年的工资收入呀,但我毅然决然地把它抱了回来。拎在手里招摇过市的那个派头,只有当时的年轻人可以体会。可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是可以利用它更加专注地做我的播音梦了。

  1983年12月,中洲信用社分配到一台12寸西湖牌红壳塑料黑白电视机,从此广播开始过渡到电视时代,人们从闻其声到见其人,不仅可以看新闻还可以看电视剧看球赛。《霍元甲》《射雕英雄传》《上海滩》《排球女将》风靡全国,乒乓球赛,女排三连冠振奋人心!广播电视成了每一个人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也成了那个时代最鲜明的印记。

  这期间我分别辗转孟湖、水亭、灵洞等信用社,也多次参加了广电局招收播音员的考试,但每次都和我的播音梦擦肩而过。也许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费了一番周折后,1993年11月,我终于如愿以偿被调到兰溪人民广播电台做了一名我梦寐以求的播音员。我还清楚地记得当初广电局办公室洪小雁在调我档案的时候叫我承诺“我像对待生命一样热爱播音事业,视播音为终身职业,决不反悔”的誓言。这么多年来每当我想起当时情景,总是热泪盈眶,思绪万千。

  就在我进台的第二年也就是1994年5月,兰溪人民广播电台开通了FM94.75调频立体声广播,广播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进入到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重振雄风”的号角传遍兰溪的千家万户。1998年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又被安排到电视台担任《兰溪新闻》播音员。就像一首歌中唱的那样“长大后我就成了你……”

  从一名小小听众到一名小小播音员,从话筒的那一端走到了话筒的这一端,从电视机前面的人走到了电视机里面的人,直到2008年惜别播音台从事广电广告工作,在这不同角色的转换过程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广播电视事业的巨大发展,也亲身经历见证了广播电视台的巨大变化,更深切感怀感动改革开放伟业的波澜壮阔,感恩感谢这个伟大的时代!

  方小艺

编辑:汪雅婷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