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之初,写信是当时人们最主要的通信工具。那个年代,书信很慢,往往需要寄上几天。
后来,一根电话线、一个听筒,将千里之外的两地联通,文字转换为声音。再后来,移动通信开启,随时随地打电话成为时尚主流。
那时候,“滴滴”响的BP机是弄潮儿的符号,磁卡电话亭的多少是一个城市先进的标志,手持一柄“大哥大”是身份的象征。
改革开放40周年的今天,通信技术从模拟到数字再到光纤不断跨越,智能手机、4G网络、光纤宽带,兰溪人的通信工具更加多样,通信速度更为便捷。
说到改革开放初期常用的通信方式,非书信莫属。
“把情感倾注在文字上,用书信来传递感情,写信的年代很美好,但是确实速度太慢,往往一封信一周甚至更长时间才能寄到对方手中。”那个年代,市民陈风生在山东工作,每月给兰溪家中寄一封书信则成了他雷打不动的一种乡愁倾诉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兰溪飞速发展,人们的腰包也渐渐鼓了起来,此时家庭电话便有了需求。然而家庭电话虽然比书信方便,却没办法随时随地拨打。此后,无线寻呼机(BP机)应运而生,它的出现也意味着兰溪人进入个人通信时代。
“寻呼机刚出现的时候,谁要是有部寻呼机,那是很叫人羡慕的,能拥有一部BP机成为当时很多人的一大心愿。”拥有当年风靡一时的BP机的市民黄东告诉记者。
不过,BP机在风靡一时后,只能接受信号而不能发送信号的弊端也凸显。与此同时,各种公用电话登上城市舞台,成为街头一道亮丽风景线。
再后来,模拟蜂窝移动电话在兰溪开通,“大哥大”一度成为兰溪人身份的象征。
“‘大哥大’价格偏贵,买得起的人还不多,块头也大,拿着也不方便。”此后,黑白屏数字手机出现了,“大哥大”渐渐被冷落,接着“小灵通”在兰溪开通,成为一代人甚至两代人的记忆,这让当年还在上中学的市民刘江记忆犹新,“一条短信一毛钱,晚上躲在被窝一天能发好几十条,没少挨我妈骂。”
进入新世纪,手机进入“外挂”模式,智能手机迅速普及。与此同时,家庭电脑也进入了寻常百姓家。
“起初还是拨号上网,速度不到100K,还常常网络断线。”市民卢先生是个不折不扣的网络游戏达人,提及网络的“编年史”,他如数家珍,“差不多2003年吧,就不用拨号上网了,宽带连接成了真‘宽带’,也就是那个时候,网络速度变快了,网络也让自己的生活变得更色彩斑斓。”
而紧接着的2008年,国家提出“光网城市、宽带中国”,光纤网络开始进入家庭。这也让卢先生在网络世界中畅游得更为爽快,“体验飞一般的网速,光纤改变世界。”
如今,不管是曾经昂贵的座机电话、身份象征的手机还是遥不可及的宽带网络,都早已不再是奢侈品。它们已经融入各行各业,进入家家户户,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
记者 姜一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