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古印度名“窣堵坡”,又称浮屠、浮图。原为供奉佛骨之所。自佛教传入中国后,除供奉佛骨外,后来也发展成为一种风水建筑。它结合中国因有的楼客式建筑而发展成为一种挺拔高耸的多层建筑,深受广大人民的喜爱。
兰溪最古老的塔,从文献记载来看,当推北宋治平四年(1067)建的大云山能仁塔和同时建的南门同仁塔。能仁塔有九级十一丈高,明嘉靖间圯,清光绪间重建,抗战时拆除,近年又重建。重建时在塔基发现了北宋刻经残石多块,可见文献记载之不诬。
南宋时兰溪有三塔。南宋诗人杨万里过兰溪时曾写过《出横山江口》一诗,诗中写道:“白壁当江岸,青旗定酒家。断崖侵屋罕,细路入门斜。县近瞻双塔,洲横隔一沙。何须后来客,始信此诗嘉。”诗中的“双塔”,就是指大云山的能仁塔和南门塔山的同仁塔。同仁塔也于光绪间重建,“文革”中拆毁。杨万里还有一首《过金台望横山塔》诗:“昨夜愁勤雨,今朝喜懒风。金台斜岸北,玉塔正朝东。滩改呈新碛,山回隐暗峰。兰溪水亭子,作意定留侬。”细玩诗意,此诗当作于兰溪去衢州途中,金台即金台山。而宋时横山之塔,其址无考,横山至今也未发现有古塔遗址。据笔者考证,所谓横山塔,其址实在横山西面的姚家村一带的塔山,塔山之名也因宋时建塔而得名。也有云横山指东横山,即大云山,可备一说。排岭的辅仁塔则是清光绪年间建的,宋时并无此塔。
兰溪现存的古塔,有位于香溪镇塔山的香溪宝塔。始建于南宋末年,明万历年间重建,砖石楼客式,七层六面中空。高约32米,边宽2.56米,青石塔基高1.12米。第一层石额有“大明万历丁巳年(1617)冬季吉旦重建香溪宝塔”字样。各层嵌有“影摩云汉”、“擎天捧月”、“宛在天际”、“光射斗牛”、“文笔生辉”等石额。从“文笔生辉”等石额来看,此塔也属于风水塔,目的在祈求当地能文风昌盛。除此之外,尚有女埠镇的双塔,永龄塔位于下潘村岩山,俗名前塔,建于明初,砖石楼阁式,六面五层中空,高约26米,边宽2.6米,顶层嵌石额“永龄塔”三字,第三层嵌石额“步瞻”二字。仁寿塔,位于垸坦村平郭山,俗名后塔。明万历四十年(1612)建,亦为砖石楼阁式,六面六层中空。高约3 3米,边宽2.75米。第三层嵌丁字形石额,刻“仁寿塔”三字,旁署“周旻建”。此塔与永龄塔并称双塔。
令人感兴趣的是在诸葛镇厚伦方村还有一座无头宝塔。砖石楼阁式仅四层,八面中空,有石级楼道,砖块上有“大明崇祯辛巳年(1641)厚伦方建”字样。相传此塔建至四层,主持者突然病卒,村人以为不祥,中途停建,故称为无头宝塔。现塔位于水主加中央,基层被水淹没。 (作者:陈星)
兰溪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