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下午,在烈日炙烤的大地上,位于兰溪经济开发区江南园区的核心驱动科技(金华)有限公司项目建设工地,正在紧张建设着。该项目投资20亿元,将建设年产10万套新能源商用车动力总成及底盘悬架系统生产项目。
这一项目的落地,利用了开发区江南园区的一处闲置用地,是兰溪“低效用地处置”和“振兴实体经济”的生动实践。当前,全省正在深入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今年以来,“低效用地处置”已成为兰溪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高频词,也是全面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的重要举措。
集中整治,剑指“低效用地”顽疾
在改革之前,兰溪低效工业用地问题较为突出。全市工业用地企业1927家,其中实际零税收、闲置、停产、空闲企业数量众多,开展低效用地企业整治任重道远,却又迫在眉睫。
去年底,省委书记车俊在省委经济工作会议上强调,要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推进标准地供给。今年初,省政府又出台了指导意见。对于兰溪来说,这无疑是一剂强心剂。
3月30日,兰溪全面启动低效用地盘活工作,16个乡镇(街道)和经济开发区相关负责人现场签订“军令状”。5天后,14名抽调干部迅速到岗。4月13日至4月底,一场范围遍布全市的全面摸排行动如火如荼地开启。
根据调查情况统计,兰溪共有工业用地企业1927家,用地总面积40767.21亩。其中实际零税收企业744家,闲置、停产、空闲企业519家;全市批而未供土地共459宗,面积6309.62亩,其中涉及工业用地189宗,面积3786.65亩。
与此同时,经过反复的调研、讨论、研究和修改,《关于开展低效用地企业整治,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的实施意见》已于7月开始施行,目标在2018年底前处置低效工业用地3000亩以上,三年内处置低效用地10000亩以上。
这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成为推动兰溪产业变革和“产业振兴示范区”建设的关键一役。
盘活闲置土地,激发发展新动能
经济开发区是兰溪工业经济发展的“桥头堡”,也是低效用地企业的集中营。今年3月,开发区率先启动辖域内低效用地整治。
经前期调查,开发区低效用地企业合计88家,面积2327.76亩,其中停产企业13家,面积493.26亩,15亩以上未升规企业53家,15亩以下亩均税收低于2万元的企业22家,共计1834.5亩。经初步分析,在开发区的456家企业中,计划保留企业342家,整治59家,盘活23家,其他32家。
位于开发区江南园区的原浩力实业地块,占地63.52亩,因企业经营问题而闲置。不久前,该地块迎来上海某高科技企业,一期计划投资10亿元,用于建设新能源电动汽车动力总成底盘悬架系统生产项目,预计2019年实现销售收入6亿元、亩均产值1000万元、亩均税收40万元以上。
金华市华尔汽车饰件有限公司位于兰溪经济开发区。近日,在公司的几个无尘车间里,所有全自动生产线均开足马力。据了解,该公司的厂房原属一家传统灯泡生产企业,是典型的低效用地企业。经过兰溪开发区管委会回收处置后,实施“腾笼换鸟”,引进了华尔这只“金凤凰”。该公司副总经理黄永成介绍,公司主要生产汽车行业精品内饰面料,每条生产线操作工人只有2人,但生产出的布料,却占领了全国三分之一的汽车市场。
这些案例,只是兰溪推进清闲促产、“腾笼换鸟”的部分折射。坚持“亩产论英雄”,就是要对闲置土地厂房和低效企业进行整治提升。今年3月以来,仅兰溪经济开发区,就已盘活、处置低效企业用地776亩。
强化利用和保障,助推经济提质增效
位于兰溪市创业大道边的原正统电源地块,占地100亩,之前已经闲置了六年。今年3月,在开发区的低效用地处置行动中,开发区管委会以5000万元的价格将该地块收储。据了解,未来,该地块将用来建设小微企业创业园。
“我们将加快正统电源、中光科技等闲置厂房的腾退盘空,加快小微产业园的建设。”兰溪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周通介绍,开发区争取通过三年建设,实现全市小微产业园全覆盖,引导入驻企业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一批行业“隐形冠军”,打造出一个多元化产业聚集的工业产业孵化基地,真正实现筑巢引凤,招商提质。
而在全市范围内,通过低效用地整治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的举措,还将进一步深化。对于全市上一年度亩均税收低于2万元的工业企业、全市企业综合评价被评为D类的工业企业、开发区内实际用地面积15亩以上的规模以下工业企业,认定为低效企业。乡镇(街道)、开发区将在前期调查摸底的基础上,进一步开展核查,并采取整改提升措施,同时加强要素调控,在水电价、资源供给、金融支持和政策等方面实行差别化对待。
对于限期整改未到位、无整改提升意向或无能力整改的低效用地企业,将依法予以出清,收回(储)土地使用权。对收回的土地,将采取公开出让、土地复垦等方式处置。
与此同时,兰溪还建立长效管理机制,加强出租型企业准入管理,建立司法拍卖前协调机制,提倡运用“提高亩均效益十法”,鼓励企业整合入园。多措并举之下,积极推进“亩均论英雄”改革,加强资源要素的有效配置,有力促进工业提质增效。
记者 冯亦柔 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