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兰溪要闻

洞源村:穷山沟里诞生首个“亿元村”

2019/07/23 来源:兰溪新闻网

  浙江在线-兰溪新闻网(记者 成超)走进兰溪市灵洞乡洞源村,就能看到一座座宽敞美丽的小洋房整齐排列在道路两旁,一条平坦的柏油路从村头通向村尾,村里分布着老年公寓、文化宫、休闲广场、生态公厕等公共设施,一应俱全。谁能想到,这个如今全省闻名的富裕小康村,曾经是一个穷山村。

  发挥优势穷山沟开始华丽转身

  洞源村是灵洞乡最大的村落。改革开放前,村民都以砍柴烧石灰为生,生活条件艰苦。“我们村山林多田地少,共有1.8万亩山林,但垦地面积只有450亩,2000多人的村庄,人均能分到的田地屈指可数。所以,当时大家的生活都很困难,住的是一层的土瓦房或茅草房。”洞源村党委书记章广勤说。

  虽然垦地面积少,但该村却有着丰富的石灰石资源。1980年,该村大胆创新,将“烧石灰工艺”转化成了“水泥工艺”,由村集体名义创办了洞源水泥厂。水泥市场较好,短短三年时间,该厂的水泥年产量就从1.5万吨扩大到3万吨。通过技术改良,1985年,该厂又合并了另一家水泥厂,水泥年产量扩展到5万吨。村集体经济逐渐强大,村民收入也提高不少。

  然而,农民办厂也存在瓶颈,由于文化水平低,技术落后,1988年至1990年,水泥厂连续亏损,亏损额达62.3万元,连续换了4任厂长,也无法让企业起死回生。

  机制改革村集体经济大步迈进

  面对这一困境,洞源村水泥厂开始走上承包制管理之路。1991年,洞源村召开村民代表大会,公开进行招标。最终,以村民范承喜为代表的9个村民,以37万元风险抵押金,取得了承包权。这次机制改革让水泥厂焕发了新的生机,承包的第一个月,水泥厂就产生了5万元利润。承包的3年时间,水泥厂不但扩容到年产23万吨水泥,还产生了2500多万元的利润。

  在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的背景下,1994年,以村民章小华为代表的8名村民,又创办了第六水泥厂。该厂创新生产管理模式,于2001年升级为红狮控股集团,成为国家重点支持的12家全国性大型水泥企业之一,拥有水泥、环保、投资三大板块。截止到2018年底,该集团总资产406亿元、员工13000余人,是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和中国最大民营建材企业,并在10个省拥有40余家大型水泥企业,在老挝、尼泊尔、印尼、缅甸等4个国家建设5个大型水泥项目。

  在产业的带动下,早在1994年,该村经济总收入突破了亿元大关,成为了全市首个亿元村。“全村现在有300多辆小汽车,人均收入达3万元,不少村民还有水泥厂的分红,生活过得很宽裕。”章广勤说,现在,每年通过水泥厂给村集体分红的钱,供给村务开支、村民医保等各项资金绰绰有余,村里60岁以上的老人每月还能拿到150至180元的工资,春节人均福利1500元。

  以强带弱谋求共同富裕

  2015年1月2日,洞源村55名党员、42名村民代表一致通过行政村规模调整方案、集体资产处置方案,同意与平园村合并为新的洞源村。

  洞源、平园两村地理位置相邻,但不论是人口规模还是集体经济发展状况,两者有云泥之别。弱村会不会拖累了强村?一开始,洞源村民并不愿意并村。章广勤多次召集党员、村民代表商议,赢得了村民的理解和支持。

  在新村成立大会上,章广勤告诉大家,以强带弱是洞源村的责任,也是促进共同发展的好事。“我们要用长远发展的眼光去看,不能计较眼前利益。”调整后,两个村的力量更强了,发展旅游业的条件也更加成熟。章广勤心里有了算盘,他打算今后搞旅游特色村,统筹整合森林公园、地下溶洞等历史、人文、自然资源,以打造旅游村为目标,加快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增加老百姓收入。

  传统水泥行业让村民走上致富路,也给当地环境造成影响。自2000年起,章广勤就构思“绿色矿山”,将水泥企业外迁转型。在他的推动下,从洞源走向全国各地的大型水泥企业就有9家。作为红狮集团的股东、董事,章广勤带头捐款500万元,为“五水共治”筹措资金,并在村庄环境整治、美丽乡村建设等方面率先垂范。

  洞源村只是兰溪乡村振兴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以来,兰溪不少村庄都在发挥优势,壮大村集体经济,村庄变富、变美了,百姓的生活也变得更加幸福甜蜜。

编辑:何亚彬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
举报电话:0579-88899327、13967909866;举报邮箱:378658086@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