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桌见证变迁

2018/12/28 来源:兰溪新闻网

  俗话说:“民以食为天。”自古以来,吃是百姓生活的头等大事。

  曾记得,计划经济时代,居民生活必需品都实行按人凭票定量供应,粮票、油票、肉票、豆制品票等成为了人们过日子的基本保障。由于食品、物资匮乏,粮食供应紧张,百姓过着紧紧巴巴的日子。吃不饱是常有的事,早餐稀饭、中餐米饭、晚饭稀饭是一日三餐中的基本吃法,甚至常是玉米、番薯和萝卜泡饭、青菜泡饭也充当主食,要是每餐能吃上肉是一件十分奢侈的事情。而餐桌上常见的青菜、萝卜、腌制咸菜或豆酱这“老三样”,如果吃大鱼大肉,往往是只有等到过年,一家人才能吃上一顿十大碗菜肴。

  上世纪八十年代,随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开始在农村迅速推行,粮食产量有了大幅度的提高。手中有粮,心中不慌。老百姓开始解决了温饱,城乡农贸市场蔬菜、瓜果、水产品、禽蛋、肉类及其制品日趋丰富。

  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粮油豆等各类居民票证退出了历史舞台,百姓生活告别了“票证”时代。那时候,到饭店消费开始成为了一种趋势和时尚,各类餐厅遍地开花。随着人们生活越来越富足,许多人会自掏腰包下餐馆,谁家有喜庆的事、宴请亲朋好友、交流工作,都愿意在饭店摆上几桌丰盛的菜肴。请客吃饭,不再是十碗头,二十个以上菜肴是平常事。

  进入新世纪以后,百姓的餐桌又变了。蔬菜要吃新鲜的,粮食要吃当年的,鸡鸭要吃现宰的,鱼要吃活蹦乱跳的。人们在市场上挑剔的目光,越来越多地看重鲜货上,而价格是其次。与此同时,野味和海鲜也逐渐开始出现在百姓的餐桌上。已经消失的粗粮意外地受到食客青睐,再次回到餐桌,重新成为百姓餐桌上的新宠。

  这个时代,人们的饮食观念悄然发生着变化,营养和健康成为饮食的核心。什么食品更健康,什么食品能减肥,什么食品可防病,什么食品搭配能够保持身体的酸碱度平衡,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烹饪技法也在逐步改进,炒菜讲究少油少盐,少吃肥肉,多吃水果蔬菜,再搭配点粗粮。而今更多家庭逐渐摒弃了当年“饿怕了”的粗犷型饮食方式,由原来的饱餐型向营养型、健康型转变。吃饭和以前发生了质的变化。

  伴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网络代购火了境外食品。足不出户轻松扫遍全球精品,电商及时送货上门,使得人们便可吃到各种国内外新鲜食品。 改革开放四十年来,百姓餐桌上饭菜的种类从单一到丰富,从喜欢吃肉到追求营养健康、荤素搭配,饮食的变化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不断提升,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取得的巨大成就。

潘宏林

编辑:汪雅婷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