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兰溪要闻

一位修桥人 一座巨变城

李年丰:桥之变迁,兰溪发展之见证

2018/11/22 来源:兰溪新闻网

    浙江在线-兰溪新闻网(记者 陈红光)“春风度,众欢呼,彩虹飞架兰江。”这是李年丰在自己的回忆录—————《望滔滔江水 忆兰江建桥》一文中写下的一句话。
    今年89岁的李年丰,虽是兰溪市经委的退休干部,却是一位实实在在的修桥人,兰江浮桥、兰江大桥及通往中洲公园的支桥、南门大桥、黄湓大桥,都留下了他辛勤的汗水和忙碌的身影。
    “桥之变迁,兰溪发展之见证。”昨天,在位于兰荫村的家中,李年丰再一次回忆起那些年修桥的激情岁月。

兰江浮桥最难忘

    “我的童年,是在李渔故里夏李村度过的。记忆中,老家有一座石板桥,儿时最喜欢和小伙伴一起在桥上玩耍。”李年丰说,工作后与桥结缘,和这段美好的童年记忆有很大关系。
    1952年,工作不久的李年丰被组织安排到杭州参加省交通工程学校,接受为期一年的的道路桥梁工程建设培训。学习结束后,李年丰即被调到当时的浮桥修建委员会工作,参与兰江浮桥的修建。
    “兰江浮桥始建于宋朝,由于年代久远等原因,到解放初期已经千疮百孔。”李年丰说,当时,他参与修建的兰江浮桥是由70艘木船连接而成的。虽然建成后兰江两岸的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但由于木制浮桥每年都需要维修,且维修所需的木材、桐油用量非常大,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用其他材质的浮桥代替木制浮桥”成了李年丰日夜思考的问题。
    一次偶然的机会,李年丰在绍兴出差时看到当地百姓用水泥船从事农业运输,一个大胆的设想立即浮现在他的脑海里:用水泥船浮桥代替木制船浮桥。
回到兰溪后,李年丰一边设计图纸,一边带着两名同伴到绍兴考察学习。最终,经过半年多的努力,他成功研制出了长9.3米、宽2米,排水量为8立方米,可通行载重量两吨以下双轮车和小型机动车的水泥船。从此,钢丝网水泥船浮桥成了兰江两岸重要的交通纽带。
    如今,虽然由于航运发展需要,经过数次改建的兰江浮桥———悦济浮桥已经拆除,成为了历史。但在李年丰的心里,兰江浮桥留下了难以磨灭的深刻印记。

兰江大桥最骄傲

    如果说兰江浮桥是最难忘的,那么,参与建造兰江大桥,则是李年丰这一生最骄傲、最自豪的事。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兰江上的浮桥和轮渡已经难以满足百姓的生产生活需求。在兰江上架一座桥梁,让兰江变通途,成了兰溪百姓的心声和迫切愿望。
    1972年4月,兰江大桥兴建委员会成立。7月,大桥正式动工兴建。“那时,我被分在工程组,配合省交通厅第二工程队解决一些技术问题。大桥的建设,应用了很多新工艺、新技术,解决了许多技术难题。”李年丰说,大桥设计和建设中一个个难题得到顺利解决,不仅加快了工程进度,也吸引了全国29个省市派代表前来参观学习。后来,兰江大桥获得了中国科学大会奖,被评为中国十大建筑之一,通车当年还被香港媒体评为祖国大陆十大新闻之一。
    “通车典礼当天,大桥上到处是人,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一点不为过。因为人太多了,我只好挤到浮桥上,虽然只能远远地看着大桥的雄姿,但因为自己参与了建设,心里有说不出的自豪和感动。”李年丰说,1975年4月1日,兰江大桥正式建成通车。虽然事隔40多年了,但当时盛大的庆祝场面,至今仍历历在目。

金角大桥最惊叹

    兰江铁路大桥、兰江大桥、南门大桥、横山大桥、黄湓大桥、金角大桥、新横山大桥……如今,兰溪的三江六岸,已经横卧了一架又一架“飞虹”。虽然,这些大桥,有的李年丰并未参与建设,但在他心里,桥始终是他最难以割舍的牵挂。
    也正因为此,2015年金角大桥建成通车后,当时已经86岁高龄的李年丰,第一时间去走了走,感受兰溪的桥之变迁。
    “太惊叹了。”李年丰说,虽然建成前,他已经从电视里对大桥的结构等有所了解,但真正踏上大桥的那一刻,心里还是非常激动。
    李年丰说,金角大桥是兰溪首座“吊桥”,非机动车道下挂式的桥梁结构,不仅美观,而且充分体现了尊重行人和非机动车路权的设计理念,达到了人车分离的目的,有效保障了行人的出行安全。
    大桥长长,一头系着发展史,一头连接新时代。作为一名修桥人,李年丰十分期待,兰江上能架起更多的连心桥、发展桥,横卧更多的新“彩虹”。

编辑:何亚彬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