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位于金华江、衢江与兰江三江交汇之处,地理位置得天独厚,发达的水运孕育了一个宋元以来极度发达的江南古城。至今仍保留了大量的明清建筑,以及卷帙浩繁且具有独特研究价值的史料——鱼鳞图册。
对接现实,发现真实历史
全面了解一个古城的历史文化,仅靠阅读书本上的知识是不够的,需要走进历史的现场,将文献与现实对接起来。7月1日清晨,细雨蒙蒙,浙师大人文学院李义敏老师带领三十位学生,走进兰溪古城。这不是一次普通的旅游,而是根据百年前的兰溪县鱼鳞图册,第一次有目的、有导向地寻找那些遗存或消失的古代建筑、街巷、河流、码头。谙熟兰溪历史文化的兰溪市政协文史研究员蔡予新、张晓敏以及人文学院学生鲍缙茹等向导为我们指引现实中的方向,李老师则利用鱼鳞图册和地方志,将手中的古籍文献和脚下走过的青石板路联结在一起,破解大家在阅读文献时存在的困惑,使学生们感受古今沧桑巨变,亲历古城的时空变迁。
清嘉庆兰溪县境图
寻找鱼鳞图册里的古城
读碑识字,解读历史文献
田野考察小组从黄龙洞出发,走过东岳庙、挂榜山,路过能仁塔、越郡公所,一行人来到了云山小学。云山小学就是兰溪县鱼鳞图册第一册第一页所载“学宫”“云山书院”的所在地,校内保存了一方清代道光三年的《重修大成殿记碑》,李老师教给同学们用面粉涂抹碑刻来显现字迹的方法,带领大家诵读碑文,“文庙大成殿乾隆五十年从新构造……”,碑文对重建大成庙的历史以及相关捐赠人作了详细的说明,并简要介绍了大成庙的作用,组员在李老师的带领下逐字阅读。识读完毕后,用刷子将面粉刷除,以达到对碑刻的保护。在这一过程中,组员们不仅实地学习了田野可考察的具体方法,还进一步锻炼了识读碑刻文献的能力,最后又小心翼翼地刷掉面粉。
释读道光三年《重修大成殿记碑》
穿街走巷,探求历史遗迹
离开云山小学,路过义乌商会的稠州会馆,穿过几条保留着古代民居的小巷,我们来到了延安路小学。手中的古代地图告诉我们,这里曾是兰溪县的城隍庙,鱼鳞图册编号为“生字四十七号”,业主为“官地”。城隍,起源于古代的水(隍)庸(城)的祭祀,为《周宫》八神之一。“城”原指挖土筑的高墙,“隍”原指没有水的护城壕。古人造城是为了保护城内百姓的安全。城隍庙神通常由有功于地方民众的名臣英雄充当,民间常来此祭拜,以求福祉。城隍庙是古代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而今作为小学的校舍,保存较完整。我们透过其悬梁上的牛腿的雕刻,可见当年木雕技艺之高超。
城隍庙木雕
触摸古城,感受历史温度
出延安路小学,过佳宅巷清代民居与县治原址,大家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古城墙。兰溪古城墙,始建于北宋,元明清多次重修,现仅存沿江路一段,长约500米,条石垒砌,现有柳家码头、朱家码头、官码头等多个码头,水门等三座便门仍保存完整。蔡予新老师现场讲解兰溪三江交汇的重要地理位置,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年船只往来江上的繁华景象,细数当年码头数量之繁。在场同学亲手触摸古城墙,眺望渺渺兰江,感受历史的温度。
沿江走古城墙午间稍事休息后,同学们再次踏上征程,一路走过官塘、药王庙和金钟岭等地,以及正在复建的桃花坞社区古建筑区。走出南门与告天台,我们回到了东门,结束了一天的旅程。
古城行走路线
整理文献,力求知行合一
晚上,同学们也没有闲下来,高效完成了整理资料的任务。随后大家聚在一起,跟随李老师解读文献、辨识地图、拼接鱼鳞图册,讨论了原学宫内的正署、副署、大成殿、明伦堂与尊经阁等建筑的用途。同学们纷纷感慨,走出书斋,现场解读历史,这远比单从书本中获取知识更加丰富而生动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