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陈红光
昨天,一则“儿子考试考7分,爸爸放一车烟花庆祝”的新闻,迅速刷爆朋友圈。经媒体采访核实,放烟花的是江苏宿迁的周先生。他有个11岁的儿子,学习成绩不好,经常考零分。近日,周先生得知儿子考了7分,为了激励孩子,便开车买了1000多元的烟花,找了块安全地带燃放,整个过程持续了10多分钟。
对于孩子的教育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度较高的热点话题。如何教育孩子,也让许多年轻家长头疼不已。看了这则新闻,不少家长朋友应该若有所思,也会有所触动。
抛开当地燃放烟花违不违规不说,单从这位爸爸激励孩子的初心,就值得大家借鉴和点赞。
自古以来,我们就有“严师出高徒”“棍棒底下出孝子”“不打不成器”这样的教育因子,历史上也出过不少在这样的“严管”“打骂”教育下成材的例子。但事实上,在孩子的教育问题上,激励永远比打骂更奏效。就像考7分的周先生儿子一样,在周先生“放烟花庆祝”的激励下,最终越来越懂事,主动要求进步,据周先生称,现在最高已经能考57分了。
学过唯物辩证法的都知道,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外因是条件,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起作用。而激励教育,从本质上来说,就是通过内因起主导作用的教育方式之一。因为,老师或家长的激励,能有效激发和唤醒学生的内在动力,使学生产生学习的自觉,从“被动学习”向“主动学习”转变,从而通过自己的内在力量激发成长的动力。19世纪德国教育家阿道尔夫·第斯多惠就曾表达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的观点,这充分说明了激励教育对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事实也证明,在激励的环境下,孩子学习的主动性、各方面的潜能也将得到很好地激发,成绩自然而然就多了一分保障。
回过头来,打骂教育虽然也能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但很显然,副作用更大一些,尤其会对孩子的心理造成极大的伤害。道理很简单,如果你的孩子因为学习不用心、作业不会做、成绩不理想而整天受到你的打骂,甚至动不动就指着孩子的脑袋骂“笨死了”,动不动就抡起巴掌甩过去,久而久之,孩子就会失去自信,就会丧失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严重的还会引发内向、抑郁、偏激等心理问题。在这样的“打骂”环境下,孩子健康向上、努力进取的精神状态自然也就不可及了。
当然,教育孩子的方式并非一个模子、一成不变。很多时候,“打骂”也不可或缺,比如在一些原则问题上,即便是打骂,也不能退让。但不管如何,打骂永远不应该成为聪明父母教育孩子的最佳选择。
最后,提醒大家一句:在禁燃禁放的地方或区域,千万不要学这位爸爸一样用放烟花的方式来激励孩子。激励孩子的方式有很多,搞创意无可厚非,但前提是要守法合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