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徐正达通讯员刘华敏/文通讯员潘笑涵/摄
据统计,在中国,留守儿童的数量超过6100万人,他们被亲切地称为“小候鸟”,其中79.7%的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进行“隔代教育”,13%的孩子被托付给亲戚朋友,7.3%为不确定或无人监护。他们在老家跟着老人坐在门槛上,遥望村口等待父母的归来;他们缺少陪伴、缺少父母的关爱、缺少心灵的慰藉。
如何关怀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教育?如何让他们健康成长……这些都是现今值得思考、亟待解决的问题。暑假里,兰溪启动公益驻企夏令营,开展了教唱《歌唱祖国》、学习垃圾分类、折纸、才艺表演等精彩团辅活动,为小候鸟们送上温暖的关怀。
志愿者与帆帆一家合影
在兰溪一家纺织企业,园区车间内机器的轰鸣声响个不停,水蒸气在烟囱口液化成一团雾,缓缓上升,消失于空气之中,穿着蓝色制服的工人分布在各个车间,棉絮黏在他们的裤腿和鞋子上。
而在园区另一侧的一栋办公大楼里,有一间教室,简单的桌椅靠着两侧的墙壁,桌子上摆满了各式各样的儿童书刊,地上铺着彩色的泡沫垫,还有一大篮子的小玩具。浙江师范大学行知学院求知通讯社暑期实践队的队员作为志愿者,在这里第一次见到了帆帆(化名)。
帆帆今年5岁,穿着简单的卡通T恤,有些不合身,褶皱也很多,领口看得见些许酱油渍的痕迹,他细小的手臂被晒得黝黑,一双小腿上有多处磕碰的淤青。
“老师,他们不跟我玩。”帆帆在教室里哭闹,这是他过来参加求知通讯社与升华纺织有限公司合作开展的“我爱我家”驻企夏令营的第一个上午,却已经是第6次哭得流鼻涕了。队员们每次问他为什么哭,他就操着一口浓重的河南话,说些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
年幼的帆帆不像同龄的孩子那般自信友善,性格里透露着自卑和戒备。但其实,帆帆也有可爱之处,用雪花片拼堆出一些玩意,然后拉着志愿者的衣角,用河南话解释这是什么。
纸、才艺表演等精彩团辅活动,为小候鸟们送上温暖的关怀。
为了更加详细地了解帆帆的情况,志愿者们打算去帆帆家做个“家访”,从园区车间出来,大约步行十分钟,便来到了帆帆家附近。帆爸对志愿者的来访表现出极大热情,带着大家穿过一个昏暗狭长的小巷,才到达楼房的入口。顺着台阶上到三楼,帆爸推开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张大床、一个小冰箱、一个小炉子、一台小电风扇,以及生活必备的锅碗瓢盆等。
志愿者们走进屋,三步便处于房子的中央,房屋内的陈设一览无遗。没有厨房,没有客厅,离床不过几步就是洗手间,一个卧室和一个窄小的洗手间就挤下了一家三口的全部生活。“没有桌子和椅子,你们就将就坐在床上吧。”帆爸挠挠头。
帆爸的工作是为纺织公司开车跑运输,作息昼夜颠倒。帆妈则早出晚归,在车间与棉布打交道。“工资有几千元,相比老家已经是很高了,员工的福利待遇也很不错。”为了有更多的收入,帆爸还找了兼职,这也代表着,这个需要凌晨3点出门的男人,在从运输车上下来之后,还要转身投入到其他工作之中。
帆帆老家是河南驻马店的一个乡村,城市化、工业化的浪潮还未波及,保存有最为原始的自然经济结构。为了收入,他们远离家乡,“生了孩子,只有更多的收入才能确保孩子日后的生活水平。”帆妈摸了摸旁边玩玩具的儿子的头。
夫妻俩很年轻,二十六七岁的样子,学历不高。“我们不怕花钱,我们想要给孩子好一点的教育。”帆帆的母亲说。
五年前,帆妈坐完月子没多久就南下务工。帆帆长期跟着奶奶生活,作为家里的独苗,享受着老人所能给予的全部关爱。“老人很宠他,只要他要什么东西,老人都会尽力满足。”
“在我们那,很多年轻人都出来打工。”帆爸说,在他们老家,离家青年、孤寡老人、留守儿童司空见惯。“当初来兰溪,是因为有朋友在这里,来了之后,换了几次工作,现在不敢再变动了。孩子在一天天长大,我们需要稳定的收入。”夫妻俩相视一笑,说他俩最大的心愿就是能经常见到自己的儿子帆帆,因为他们非常想念他。
今年暑假,帆帆第一次来兰溪,他跟父母团聚的时间也是第一次出现在夏天。“以往回家的时间只有春节,平时请假也不现实,挺对不起这孩子的……”说着说着,帆妈有些哽咽,她说,要是能把帆帆带到兰溪来上幼儿园那多好啊!
好在国家发改委日前印发的《2019年新型城镇化建设重点任务》中,提到“实现公办学校普遍向随迁子女开放,完善随迁子女在流入地参加高考的政策……”记者了解到,兰溪市教育局统筹教育资源,综合地理因素,开辟外来务工子女“绿色通道”,在父母工作就近的学校,招生时均接受外来务工子女报名读书,给外来务工人员营造安心、舒心、放心的务工条件。这些政策为帆帆日后与父母一同生活、学习提供了保障。
“读书是不成问题,只是有些好的学校我们读不了。不过相比老家,这也算是好的。”由于在老家已经交了学费,帆帆到这边上幼儿园的日期再次推迟,这也代表,暑假一结束,要想再次见到爸妈,就可能又要等待150多天。5年时间里,帆帆与父母团聚的时间还不到150天,在一般人看来觉得不可思议,但对帆爸帆妈来说,充满期待,更充满希望。
兰溪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