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婚恋家庭

摆渡人徐根兰:见证兰溪渡船的兴衰

2018/10/15 来源:

  兰溪的姚家枢纽工程,是集航运、行洪、发电于一体的综合性系统工程,总投资12.6亿元,包括发电厂房、泄洪闸、船闸等建设工程。姚家枢纽及水上助航附属工程建成后,兰溪将借助“黄金水道”,实现500吨级单船、2000~3000吨级船队通江达海目标。

  对于居住在江边的村民来说,工程带来的便利是每天傍晚沿岸的上吴、许家、下包、大园畈、唐家、后杨等村庄的村民,可以在大坝上散步、聊天、骑行……

  在姚家枢纽还未建成之前,沿岸的村民想到河对岸去,便捷的交通工具是渡船。兰溪境内,有不少渡口。据相关资料显示,1985年,兰溪共有渡口20处,渡船34艘,年渡运量达108万人次。衢江北岸,离姚家枢纽最近的村庄是游埠镇下叶村,这里有位曾经的摆渡人,名叫徐根兰,今年83岁了,身板很硬朗,说起话来声音洪亮。回顾当年的摆渡生涯,徐根兰兴致甚高。

  一只木船渡了15年

  “大水涨上来,我就在伍家圩渡口撑船。当时还是木质渡船,撑到江对面,那边是个溪滩地,有一块跳板,把船撑到那里就可以了,如果那里有人等船,就把人带到伍家圩。”徐根兰回忆起当年撑船的情形,印象深刻。

  徐根兰的娘家是大路口村,22岁嫁给了下叶村的丈夫。离下叶村最近的渡口是伍家圩村,沿着江岸步行也就十来分钟。那是她第一次接触到渡船。为了生计,她跟在丈夫后面学撑船。丈夫手把手教她,学了一两年,徐根兰自己能撑起船只,渡人过江。

后来孩子多,家里穷,摆渡挣不了几个钱。丈夫为了挣多一点,到生产队挣工分了,渡船的活就落在了徐根兰一个人身上。只有遇到水位较高,或是天气不好的时候,丈夫才会来搭把手,帮着徐根兰撑船。“我从嫁过来第二年开始撑船,一个人在江上撑了15年,直到生产队把船收回去了,就不撑船了。”徐根兰说,那时村上有两条船,他们轮流撑,一天只挣几块钱。那些年渡一个人过河,船票只要三四分钱。当时花上三分钱,就能买一个鸡蛋,两分钱一块角带酥。 生产队把船收回去时,连船上的脚板、划桨也都上交了。徐根兰找出了家里的一块木板,大约有一厘米厚,淡黄色的木板,透着木头的清香。徐根兰拿着木板说:“这块板是做船的木料剩下来的,放在家里压腌菜。以前木船需要保养,船底、船舱的木头如果被水泡久了要更换,用的是桦木,木头的边角料多下来,拿回家用。”

 

  渡船时最怕遇到风浪

  “这里的渡口自古就有了,我的公公逃壮丁来到这个村,没有活干,就订了木排当作渡船。木排是第一代渡船,用竹篙撑的。到我们手上,条件稍微好一点了,改成木船了,上面有个篷,大太阳、下雨天,乘客都能躲在篷里。”徐根兰说,摆渡是个辛苦活。每天早上6点多就到船上了,等人过江,或是看到对岸有人过来了,就去把他们渡过来。傍晚五点多歇船,等到天黑,有时候会遇到兰溪的船客,把他们渡过江以后,把船停在码头,然后自己走回家。

夏天,太阳很大,徐根兰要顶着大太阳撑船;冬天,寒风刺骨,她吹着冷风过江;下雨天,没有伞,穿的是蓑衣,没有雨鞋,脚被泡得发胀……但在渡船生涯中,徐根兰最担心遇到的是风雨天气。船到江中央有风吹来,就会不稳。徐根兰觉得她肩负着一船的生命,要更加小心。有时候看到天空暗下来,或是起风了,徐根兰宁愿在岸边让乘客们等一等,等到这阵风吹过去后,再把乘客渡过江。有的客人等不住,徐根兰建议他们去几里路的后张村渡口(属于金华婺城区),那边的船只更大更安全。 兰溪的天气,徐根兰摸出了规律:上半年三四月份,尤其是清明节前后,江里水位很高,又有风,撑船的时候就比较害怕,担心会出意外,最怕是撑到半中央起了大风。尽管有丈夫帮忙撑船,但徐根兰的担心并没有减少。徐根兰说:“水上的活,不比岸上,摔倒了爬起来就好。要是船到中央翻了,那可就没命了。”到了六七月份,水位很低,很少会遇到暴风雨天气。

  即便船客没钱也要渡人过江

  伍家圩村的渡口正对着的是一条老街,现在从新修的大坝上看过去,依旧能看到老街当年繁华的痕迹。当年的伍家圩老街还是蛮热闹的,对岸的人们过来喝茶、扯布料、买日用品,喝完了茶,买好了物品,又坐船回去。

  从下叶村口撑到对岸后杨村,现在是属于上华街道的溪滩里,徐根兰每天来回十几次。两岸来往人员中,基本是靠近南岸村坊的人们———如上吴、山塔、中吴、大园畈、下包、后杨,到对岸伍家圩为主。徐根兰说,过江人最多的是赶集的时候,伍家圩老街上,人来人往,有的人买了东西要过江,有的人从江对岸过来探望亲戚,络绎不绝。徐根兰撑的船,一次最多承载十几个人,如果装货的话,最多载20吨货。一个早上就能往来多次,一天可以挣20多元,那是徐根兰印象中最开心的时候。“俗话说三分渡。有时候客人说,哎呀,我钞票都没了,我会说,哦,你去,你去,先上船。也有客人买东西,把钱用光了,一分钱也没剩,我也要让他坐船。”徐根兰说,把乘客撑到对岸,通常一趟要花半小时左右,水位不高的时候,十几分钟就到了,在没有桥的年代,渡船是十分便利的交通工具了。不撑船的时候,徐根兰就去田地里干活,挣点工分,贴补家用。“相比从前的生活,现在幸福多了。”徐根兰说着一脸满足,家里的田都租掉了,自己有时候种点菜,到了晚上和村里的老人一起在大坝上散步、聊天,日子过得很惬意。

  记者沈冰珂文/摄

编辑:潘云忠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