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每天在城市中奔波忙碌,对于熟悉的景物在历史车轮下的点滴变迁却视而不见;我们常常感叹城市面貌日新月异,蓦然回首,记忆中却渐渐模糊了它曾经的模样。然而,我们身边有一位年届七旬的老人,他用自己热爱的钢笔画还原、记录兰溪老城桃花坞风貌,触动了许多人心中对家乡、对老城、对往事的美好记忆。
老夫聊发少年狂,退休后铆上了钢笔画
一幢幢高低不齐的灰瓦房,顺着地势鳞次栉比地排列,斑驳的墙面、布满青苔的石阶仿佛在诉说着光阴的故事;街坊邻居正在老巷口的古井旁打水洗浣,青石板上的棒槌依稀可见……这些天,一组记录桃花坞旧景的钢笔画被市级、省级乃至国家级媒体关注后迅速走红网络。初见这十幅钢笔画,迎面而来的是一种黑白相片的厚重,老宅、小巷、古亭,回廊、窗棂上的木雕甚至晾衣绳上的衣物都跃然纸上,这种古朴、久远、恬淡的感觉,如此亲切,如此熟悉,一下将人们带回柔软的记忆深处。
“画得真好,记得小时候桃花坞是高高的墙院,多少回我做梦还在弄堂里跑来跑去。”“看到了那口井,想起了外婆……”“这些画不但是我们的记忆,还是我们这辈人的生命之根,令人感动。”……老兰溪们看了这组钢笔画触景生情,就连一些从未来过兰溪的网友也纷纷为画留言点赞。
这组钢笔画的创作者是王恩贶,熟悉他的人都叫他“老常”。老常曾担任兰溪日报社副总编、兰溪市广播电视台副台长,十年前退休后一直在兰溪地方志办公室从事年鉴编纂工作。也许是遗传了父亲的绘画基因,老常从小就喜欢画画,但是命运阴差阳错,上世纪七十年代,就在他有机会保送上美院之际,却被检出是色盲,这一度让他失去了对绘画的热情和信心。后来他把业余爱好倾注在了书法和摄影上,自打开始接触就钢笔不离手,相机不离身,因此也“玩”出了一点名堂,获得了一些大大小小的奖项。 退休后,老常在市志办工作之余,又开始迷上了钢笔画。展现黑白艺术之美的钢笔画,不受色彩的羁绊,老常觉得这正是他扬长避短、重拾画画旧梦的舞台。凭借自己在美术方面的天赋和基础,老常自己摸索练习,有空就提起钢笔来“抑扬顿挫”一番,深深地被线条的“魔力”所吸引,乐此不疲。由于没有经过系统专业的训练,老常始终觉得自己离钢笔画的门道还有距离,于是他通过网络拜师学艺,主动致信国内一些钢笔画名家,向他们讨教技艺。面对谦虚坦诚的老常,一些功力深厚的钢笔画家也都直言不讳,指出他作品的长处与不足,令老常的钢笔画技艺有了长足进步。今年,老常又通过钢笔画交流群结识了国内一批钢笔画爱好者,其中不乏一些大师,在与他们的交流中,他汲取了更多的经验。每逢有新作诞生,老常就发在交流群里,请大家点评指正。其中有不少作品赢得了钢笔画大咖的好评:一幅《马灯》,在线条的刚硬与轻柔间,将铜与玻璃的质感展现得淋漓尽致;一幅《雄鹰展翅》将鹰搏击长空的威猛刻画得形象逼真。
黑白之间有真情,用笔触刻画城市记忆
钢笔画可写意可写实可抽象,肖像、静物、风景等题材皆可,为什么会想到创作桃花坞系列钢笔画呢?这其中还得从老常的怀旧情结说起。“我从小在兰溪老城后官塘长大,但我在市志办工作这么多年,却找不到一张后官塘的历史图片,这一点我觉得很遗憾也很失落。”旧时的桃花坞与后官塘相距数百米,桃花坞的风土人情,老常记忆犹新———弯弯曲曲的神秘弄堂、黛瓦白墙的老宅古屋、雕梁画栋的寻芳亭和本保殿,沿山坡直上的陡峭踏步……
今日的桃花坞,已非旧时的桃花坞,而是指桃花坞社区。随着岁月的流逝,桃花坞的景致日渐沧桑没落,许多老房子已成危房,各种线缆、违章搭建杂乱无章,居民家中昏暗潮湿。桃花坞已成了一块消防问题多、安全隐患大的城市“伤疤”。今年5月15日,兰溪召开了“棚户区(城中村)改造誓师大会”,确定桃花坞也在征迁之列。
桃花坞区块修古复古、兰溪古城复兴开始迈出关键的一步,老常和许多桃花坞的居民一样,尽管内心有些不舍,但对古城复兴的向往和期待胜过了对没落桃花坞的留恋。“向往明天,铭记今天”,作为一名地方志工作者和钢笔画爱好者,老常觉得,用写实钢笔画的形式来记录和恢复一些兰溪古城的风貌,有趣又有益。于是他决定要画一组关于桃花坞的钢笔画,“留住”桃花坞旧景,为城市保留一份记忆。
大会第二天,老常就背起相机去桃花坞实地取景。之后不知道跑了多少趟桃花坞,犄角旮旯都留下了他的足迹。几个月里,他拍了上千张桃花坞的照片,从中选出400多张保存在电脑或是手机中,作为自己的创作素材。虽然有照片作为参考,但钢笔画也不是简单的依样画葫芦,既要考虑构图的比例,又要顾及透视效果,还要考虑虚实相间、还原真实的场景。与其它画种不同,钢笔画是用纤细的笔触叠加而成的,每一个部位都需要一笔一划地慢慢画就,越是颜色深的地方,越是需要线条层层叠叠地覆盖。老常的创作工具除了一支陪伴了他30年的原兰溪金笔厂产的美术钢笔外,还有直径在0.2毫米左右的蘸水笔、中性笔。
钢笔画费时费力,创作的过程是艰辛的,对于年届七旬的老常来说并不轻松。他白天在市志办上班,双休日经常要实地取景,一般利用晚上时间创作钢笔画,经常一画就是深夜,“有时候画到兴头上真的不想停下来,超过12点都兴奋得不想停笔。”数不清多少个夜晚,老常在台灯的光晕下,一笔一划描绘桃花坞,腰椎颈椎“抗议”了,眼睛开始酸涩,就连手指上的老茧都变得更硬了,但他沉浸在光影、线条的魅力中已欲罢不能。 或许很多人会说,既然是摄影爱好者,老常完全可以端起相机,用照片记录桃花坞的历史,何苦又要根据照片费时费力来创作钢笔画呢?“摄影是可以写实写意,但它的美是机械的,但钢笔画不一样,每一笔每一划都融入了我的记忆或是想象,可以说是我对桃花坞对老城情感的一种抒发!”老常解析道。
走红网络受赞誉,不忘初心学到老画到老
在十幅桃花坞钢笔画作上,老常清楚地记录了每幅画所花的时间,短则耗费十多个小时,长则耗费三十多个小时,十幅画所耗时间相加整整150小时。毫不夸张地说,每一幅作品都是老常用千万根线条绘制而成的心血之作。在耗时34个小时的钢笔画《桃花坞全景》中,一片高低错落的粉墙黛瓦掩映在盛开的桃花丛中,观者瞬间有种身临“桃花源”的诗意。老常告诉记者:“这是十幅画中最难画的一幅,每一片灰瓦,每一片树叶,每一朵桃花都要一笔一笔勾勒,另外透视的角度、虚实的关系都比较难处理。这幅画我前后画了有好几个星期,有时候晚上感觉画不下去了,第二天跑到桃花坞最高处再实地踏看拍照,回来再细细推敲,接着画。可以说这幅画里有我对桃花坞最美的记忆,也有我对桃花坞明天的美好期许。”
老常的这组桃花坞钢笔画一开始被市内媒体发布后,立马在兰溪人的朋友圈刷屏了,更让兰溪人意想不到的是,一些省级甚至国家级的媒体,包括人民日报、中国新闻网、央视新闻等国家主流媒体也纷纷报道了老常与桃花坞钢笔画的故事。老常不经意间成了“网红”,四面八方的点赞声潮涌而至。对此,老常颇感意外却也有点淡然,“画钢笔画原本就是退休之后的爱好,愉悦身心,留点记忆,没有什么名望之求,根本没想到这些作品能有这么大反响。”老常把走红的原因归结于两点,“对于兰溪人来说,征迁工作开始后许多人用文字、照片、视频等形式记录桃花坞,但用钢笔画来表现桃花坞,大家可能第一次见到,觉得这种形式比较新鲜,倒不是我画得有多好;另外一点在于不管是哪里人,大家对故乡对老城都有一种热爱和怀旧之情,都有属于自己的美好记忆,所以看到这些记录古城旧景的画时,会有一种情感上的共鸣。”
对于外界的赞誉,老常笑笑说:“其实我是有自知之明的,很多表现手法都不够成熟,不够细致。钢笔画就是一门遗憾的艺术,不像铅笔,画错了可以擦掉重来,钢笔画落笔无悔,错了就是错了,很难修改,这就要求我必须学习再学习,在创作技法上更加扎实和严谨。”尽管老常一再强调自己画得一般,但桃花坞系列钢笔画在赢得外行人赞誉的同时,也收获了一些钢笔画名家的好评。国内知名的钢笔画家、钢笔画理论家程庆拾点评,“构图得当,空间处理到位,用笔走线认真、平和、不急不躁,颇有感觉。” 一座城市就像一个人,走得再远,走得再好都不应该忘记自己来时的路。老常说,再多的笔墨也画不尽兰溪的记忆、兰溪的美,他会一直画下去,“活到老,学到老,画到老”,让更多的人包括后人都能记住家乡的发展与变化,为兰溪这座城市保留一份永久的记忆。
记者 陈彩霞 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