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杯粗茶 一段时光
三伏天热浪袭人,一天中,就数大清早那会儿的风最为凉爽、舒坦。最会享受这徐徐凉风的要数游埠人,从凌晨三四点到太阳升起,一杯早茶,一夹带饼油条,与两三好友,从田间地头聊到国家大事,畅聊至尽兴,然后悠悠然归去。
昨儿个天气晴好,本网寻味小分队起个大早,驱车游埠,品味早茶的从前“慢”。
过桥步行至早茶街,古朴气息迎面而来,与你装个满怀。湛蓝的天空下,是饱经沧桑的青砖、黑瓦、木板房,长200多米的老街,两侧尽是茶馆。这条早茶街的茶馆老板,早在天未亮时,便不约而同地将几片老木头门板拆下来,搭好桌子,再拉上几张板凳,煮起开水,一阵麻利过后茶馆便开业了。
这里的老茶客,绝大多数是附近十里八乡的老农,大多是上了年纪,六七十岁的老人,期间不乏也有年轻人,而最年长的已有90多岁,有的还成了“网红”。他们习惯于早睡早起,每天按惯例喝早茶、泡茶馆。
游埠早茶与广州早茶相比,更“接地气”。广州早茶以茶点小巧精致、花样繁多著称,在一家早茶店,可以品尝到数十种做工考究的茶点。而游埠早茶、粗茶和油煎茶点,便宜又容易饱,很适合干活的人。据考证,早在唐初时,游埠就建有码头,作为重要的水陆码头和物资集散地。搬运工人众多,需要咸味偏油的食物果腹,但吃多了却油腻,配着粗茶,解渴解腻。游埠素有“钱江上游第一埠”的美誉。到明清时代,镇上店铺林立,商贾云集,是衢江下游繁华兴盛的重要商埠。
找一处位置坐下,茶馆老板热情地招呼一声,赶忙提着一把长嘴茶壶过来,给面前的瓷杯里添满了水。热气腾腾的茶水倾斜而出,落入瓷杯里,在茶叶间漾开一朵水花。
一杯茶,一块钱,可以吃上一晌午。
在武春茶馆,茶点只有两种,鸡子粿和小肉饼。面皮、馅料到成品,全在凉棚底下,都看得见。出锅即上桌,一口咬下去,能尝到未散去的“锅气”。油腻腻的小肉饼和鸡子粿,几口下肚,嘴里便不是滋味,带饼油条亦是如此,这时,一口清茶显得格外重要。即便茶叶是几十块钱一斤的毛峰,也不影响清清爽爽的滋味。
武春茶馆的老板姓夏,武春就是他的名字。倒茶水的是武春的妻子宋素红,煎肉饼的是他丈母娘,一家人经营茶馆已有多年。“这条老街,可有故事了。”宋素红笑着说,她与丈夫就是在这街上相遇、相恋、成婚,老街是他们成长与生活的见证。
“我家原先也开着一家店,在老街那头。和武春结婚后,两家店就并为一家,这是武春家的店。”宋素红说,她母亲那会已经做了四五十年的早茶,到她手上又经营了23年。她家的早茶与茶点只是老街的一部分,一家家茶馆组成了经久不衰的老茶街。
随性,是游埠早茶的一大特色。整条街上的人都是相互熟识的,大家和和气气做生意。哪怕客人在隔壁买了早点,在另一家喝早茶,老板也会把早点端过来,并不计较。这里的早茶,似乎已经超出了早茶本身。
随着时代的发展,全国各地的游客慕名而来。“以前是本地人为主,方圆三四十里的乡亲,他们喝的大多是粗茶。现在几乎全国各地的客人都来了,早茶品种按照客人需求有了变化。”宋素红说,她这里茶叶品种有数十种,还可以喝到红茶。
早上六七点,三伏天的热浪已席卷起老街,吹过的风已不再凉爽,老茶客大多已起身回家,人来人往的老茶街上减了几分热闹。待到凉风再次吹起,老茶街便又开始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