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在线-兰溪新闻网(记者 冯亦柔)从兰溪市区出发,沿47省道兰溪段向浦江方向行驶,沿途便是“五十里杨梅长廊”。在这之中,马涧镇下杜村“天赋异禀”,全村270户村民家家户户都种植杨梅。小小杨梅果,带动了村民增收致富,也使得下杜村成为“和美乡村”建设的样板。
杨梅产业村的不懈求索
和周边许多村一样,下杜村村民世代以杨梅种植为生,其中也包括大户倪晓军和他的祖辈们。
1997年夏天,意气风发的倪晓军从浙江大学会计专业毕业,被分配到企业工作。那个年代,村里出个大学生,是件异常风光的事。然而,随着企业改制等原因,工作不久后的倪晓军选择回到老家,重新做一名农民,挑起祖辈传下来的担子———种杨梅。
早年,倪晓军看父亲种杨梅,树是木叶、杨柳等老品种,技术是靠天吃饭的土办法,一到上市季节,倪父就在家中坐等客户上门。一年到头,10多亩杨梅树收入仅3000多元,还不如普通工人一年工资。
倪晓军接过接力棒后,想方设法改良品种,又在干道沿线摆起“马路市场”。品质和附加值提升了,销路也打开了,杨梅价格自然“水涨船高”,当年收入达到两万元。多年来,他又向农户流转土地,成立专业合作社,注册商标,实行统一产品标准、统一包装、分级销售等模式,带动社员共同致富。
时间荏苒,转眼到了2019年7月,本地杨梅下市。倪晓军所经营的专业合作社,也完成了今年的销售“使命”。仔细盘点,合作社5名成员人均收入达50万元。仅倪晓军本人种植的55亩杨梅,便为他带来了150万元收入。
“主要依靠大棚种植,露天杨梅只有5万元收成。”谈起生财之道,倪晓军说,现代种植方式的推广,给职业农民带来了机遇。他所种植的杨梅中,有35亩依靠设施栽培,20亩为露天栽培,“大棚杨梅亩均收入可达4万多元,而露天杨梅亩均收入仅2500元。”
在下杜村,像倪晓军一样,深耕杨梅产业的种植大户还有不少。目前,全村有大棚杨梅种植面积400多亩,已成为名副其实的杨梅产业特色村。
小果子撬动大收益
改良品种、提升技术、大棚种植……这是如今下杜村村民提升种植效益的“三部曲”。而新农夫果蔬专业合作社的陶奉源则先人一步,上马了杨梅浓汁深加工生产线。
陶奉源以蔬果销售起家,在向外经营拓展过程中,他发现外地市场对兰溪水果需求大,特别是杨梅,在宁波、上海等地广受欢迎。为此,2016年,他流转了200亩土地种植杨梅,其中120亩用来种植大棚杨梅。今年5月底,他所种植的大棚杨梅在全市率先上市,价格高达每公斤120元。
6月15日,在位于下杜村的兰溪奉源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厂房内,年产3000吨冷冻杨梅浓汁生产线试生产。杨梅这种“娇贵”的水果,将以更强的生命力融入长三角市场。截至6月底,该企业已收购杨梅1300多吨,预计能产杨梅汁500多吨,已向金华、杭州、湖州等城市供应杨梅汁50多吨。该生产线达产后,预计每年将消耗杨梅原料1万吨,占兰溪杨梅产量的30%。
“长三角市场对杨梅有极大需求。然而,本地大部分普通杨梅却旺产不旺收,有时近一半烂在地里。”陶奉源介绍,引进该条生产线的初衷,是希望通过产业链的延伸提升杨梅附加值,并保障杨梅果农利益。
杨梅大户赚得盆满钵满,普通村民也获利不少。杨梅节是兰溪农业推广的“金招牌”,近年来,多次启动仪式都设在下杜村。今年,兰溪杨梅节累计接待游客30余万人次,带动周边餐饮住宿快速发展,增加经济效益8000余万元。
高产又高收的背后
大棚栽培数量不断增加,深加工生产线顺利上马,又有杨梅节“加持”……下杜村杨梅产业的蓬勃发展背后,正是“兰溪杨梅”产业兴旺的生动写照。
今年是兰溪杨梅的丰收年。记者从市农业农村局了解到,截至6月底,全市杨梅产量达3.6万吨,产值3.96亿元,亩均效益达5000多元。“虽然今年杨梅高产,但平均销售价格同比增长了三成左右。”昨天,市农业农村局高级农艺师、首席水果专家陈新炉告诉记者。
兰溪杨梅高产又高收的背后,是供需匹配难题的破解,也是市场竞争力的提升。“今年梅雨季相对较晚,杨梅品质得到了保证。大量的大棚设施栽培,也拉高了杨梅的平均价格。”此外,陈新炉认为,杨梅浓汁深加工生产线的上马,以价格兜底方式调动了农户采摘积极性,使得商品果率上升,“天时、地利、人和之下,实际上是农业现代化的不断推进,使得兰溪杨梅的精品率更高、产业链更长、市场竞争力更强。”
兰溪新闻
图片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