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洪武十一年(1378)夏六月,金华府大旱,各县禾苗槁枯,农民们心急火燎纷纷向府、县告急。各级官府在接报后,连忙置备祭品,祈天祷神,请求上天播洒甘霖,然而,各地旱魔依然肆虐。
这年七月,金华人胡翰(1307-1381)前往兰溪县香溪镇,看望他的故友陈如圭。胡翰发现:兰溪距离金华城只有五十里,但兰溪旱灾不很严重。他来到离兰溪县城二十五里的香溪。眼前景象令他十分惊诧,田间禾苗郁郁葱葱,茁壮成长,丝毫没有一点受旱的迹象。
胡翰非常好奇地向田间农民打探究竟,乡民告诉他,香溪已受旱灾,农民也向地方官府求援。多亏香溪镇税课局大使刘思忠。他不忍心看到农民受灾歉收,便自告奋勇地承担“祷雨”之举。
刘思忠率领农民去偃王庙祷告求雨,又去蟠山天津龙王庙祈雨。不知是气象巧合还是虔诚所至,香溪接连下了几场大雨,旱情居然解除。乡民非常感激刘思忠,就差一点给他建生祠了。
胡翰听完乡民的陈述,感到极为惊愕。因为,按照明代官府体制,香溪镇税课局的职责是“榷货财、督稅课”,即负责香溪镇的商税征收,地方民事不在职权范围之内。
据明正德《兰溪县志》记载:明朝初年,兰溪设在城税课局,又设香溪镇及絣塘二处税课局。税课局的主官称“大使”,品级是从九品之外的“未入流”,带领乡民祷雨的大使刘思忠就是当时官府中最基层的官员,他是长安人,生卒不详。
胡翰见到了住在香溪的故友陈如圭,祷雨之事得到陈如圭的确证。随后,胡翰又向吴德璋问起香溪祷雨之事,吴德璋证实确有其事,并且请求胡翰写一篇文章记述这件事。
过了一些日子,香溪人童良仲前往金华府城,他向胡翰叙述刘思忠带领乡民祷雨之事。他认为,这种亲民爱民的举措应该得到宣扬,再次请求胡翰写篇文章记录,并流传后世。童良仲即童梓,是吴师道(1283-1344)的学生,据最近考证,他是兰溪历史上的“榜眼”。他看到兰溪乡间,在年末多用酒菜祭祀灶神,便诙谐地写了一首诗:“一炷清香一掬泉,送神千里去朝天。玉皇若问人间事,只有文章不直钱。”
刘思忠祷雨的偃王庙,即香溪仁惠庙。据《光绪兰溪县志》记载:“香溪仁惠庙,在县北香溪东山上,徐偃王祠。”蟠山天津龙王庙,《光绪兰溪县志》记载:“天津龙王庙,在纯孝乡蟠山。”历史上,兰溪每逢旱情,地方官员多去蟠山天津龙王庙祷告祈雨。胡翰饱含深情地写下一篇《香溪仁惠庙祷雨记》,洋洋千余言,流传至今,为香溪镇留下一份极为宝贵的历史文献资料。 (蔡予新)
兰溪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