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告台湾同胞书》发表40周年之际,习近平主席发表重要讲话,道出了炎黄子孙的心声,勾勒出两岸和平统一的美好前景。而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兰溪乡贤曹聚仁,二十年如一日,化身为穿梭在海峡两岸的秘密使者,孜孜于两岸和平统一大业,虽未成功,但曹聚仁先生浓重的爱国情怀也在历史上书写出浑厚的一笔。
1950年,曹聚仁只身赴港写作,任《星岛日报》编辑,并主办《学生日报》《热风》等报刊。在此期间,国共双方都努力寻找能够实现沟通的中间人,被选中的就是就是曹聚仁。他频频来往于北京和台湾之间,成为毛泽东、周恩来、蒋介石、蒋经国的座上宾,密商两岸和平统一大事。
1956年至1959年,曹聚仁先后六次应邀回国采访与商谈国事,往返于内地与香港之间。毛主席曾两次接见他,根据主席意见,让周总理、陈毅副总理、张治中将军、邵力子先生等,与曹聚仁先期商谈。
1956年7月16日,周恩来邀请曹聚仁,夜宴于颐和园。关于这次宴会经过,曹聚仁以《颐和园一夕谈——周恩来会见记》为题,发表在1956年8月14日的《南洋商报》三版上,接着印度尼西亚华侨主办的《生活周刊》,也发表了更加详细的报道《周总理约曹聚仁在颐和园一夕谈》,正式向海外传递了国共可以第三次合作的信息。曹聚仁的报道,第一次提出“国共第三次合作”的口号,在海内外引起强烈震动。
1956年10月3日下午,毛泽东约曹聚仁进行长谈。毛泽东对曹聚仁在海外的言论很重视,当曹聚仁说他自己是自由主义者时,毛泽东叫他不妨再自由些。1959年8月23日,金门炮战前几天,毛主席再一次接见了他,让他将中共金门炮战的目的,主要是对美不对台的底细,转告给蒋氏父子。后来他在《南洋商报》发表了金门炮战的独家重大新闻。
此后的十多年,曹聚仁不顾个人安危,义无反顾奔走于两岸之间,而且在晚年两岸关系困难的时候依旧坚守“密使”的职责。直到1972年7月23日病逝,曹聚仁先生仍念念不忘祖国统一大业,没能亲眼看到两岸和平统一,可谓遗憾终生。曹聚仁逝世后,周总理委托香港大公报社长费彝民先生,在港澳成立曹聚仁先生治丧委员会,称赞他为“爱国人士”,指示“叶落归根”,并为其墓碑定稿:“爱国人士曹聚仁先生”。
记者 姜一峰
兰溪新闻
专题聚焦
导报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