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 好书推荐

小脚灯

2017/04/11 来源:

  小脚灯又名采茶灯,“小脚灯舞”,是兰溪市永昌街道孟塘村下孟塘自然村一种独特的民间舞蹈形式的娱乐活动,起源于明宣德年间(1426~1435),已经有五六百年的历史。

  民国期间,小脚灯由下孟塘村徐槐贵、徐槐三等人组织辅导。当时活动很是鼎盛,每次演出观众达千人,有的来自建德、汤溪、龙游等地。建国初期,由徐樟林、徐景新等人辅导的小脚灯在本村及兰溪各地演出,受到群众欢迎。徐樟林11岁参加演出,17岁当上了该活动的指导老师,能唱不少小脚灯的歌调,也会道具的制作。1987年在搜集民间舞蹈集成过程中,他为兰溪市文化馆提供了可贵的小脚灯彩排练形式的数据。1955年、1956年小脚灯节目连续参加兰溪县文艺汇演,多次获奖。1960年前后停止活动。2004年由徐达森等人组织活动,并于当年参加兰溪市政府组织的第五届中国兰花节民间艺术踩街活动,获二等奖。2006年6月7日,在兰溪和平公园参加由兰溪文化等部门组织的“兰溪市庆祝首个中国文化遗产日民间艺术大展演民间艺术”活动。2006年,小脚灯被列入兰溪首批“非遗”代表作名录。

  小脚灯演出分别由4匹彩马、4辆彩车、6盏彩灯(花篮)、2只大鼓、2只小花鼓、2个丑角、演员22人,导队8人,共30人左右组成演出队伍。扮演者年龄都在8~12岁之间。表演时,彩灯、彩马、彩车轮流上台表演,两个丑角边演边唱,穿梭上台打岔,表演时间长达6小时,最简单也需2小时。小脚灯的学唱曲调有摊簧、昆曲、民间小调等三种,民间小调有《采茶歌》《拜年歌》《游春》《花鼓调》《对花歌》等。

  小脚灯演出没有固定剧本,演出时的对白、唱词等都由当地老艺人自编进行演唱,内容有每个历史时期当地村民的生活、习俗、好人好事、英雄人物等等。小脚灯的演出时间为每年的元宵节前。演出顺序为:拎花篮6人,边舞边唱;打岔2人对唱;打花鼓(大花鼓),凤阳婆、乌龟头对唱;小花鼓对唱;骑马车4人;4人坐推彩车,4人坐彩车并扮饰4对小脚。演出形式:彩灯、彩马、彩车轮流表演一次,丑角上场打一次岔。演到滑稽时,观众捧腹大笑,开心不已。

  彩车:车身由彩木制成,车轮过去用篮制成,用白纸糊黑,点燃蜡烛。现在车轮改用塑料薄膜制作,里面没有灯。一双三寸金莲的绣鞋假脚安于车前板上,衔接扮演者的腰部,用衣服前衣襟遮住,扮姑娘的人自己走,车夫作推车状,犹如北方的的旱船。

  彩马:过去用竹编,然后糊上白色,里面装上蜡烛,现在在市场上购买的主要材料是玻璃,里面不点灯。

  花篮:用竹制成六角形的花篮,每角都上须,内点蜡烛,现在都用塑料和包装带制作的篮替代,内不点灯。

  服装:过去小脚灯没有固定的服装,提花篮者穿裙,骑马者穿长袍马褂,丑角穿长衫,头戴西瓜皮帽,其余者穿对襟衣,一般穿长裤即可。现在演出的服装基本从市场上购买,颜色鲜艳,除丑角现仍穿长衫,头戴西瓜皮帽外,其余均与过去不同。

  小脚灯演出的器乐有唢呐、笛、板胡、三弦以及鼓板、大锣、小锣、鼓等。

  小时候曾经参加小脚灯演出的老人而今健在的也有十多人,至今还能记住当年演出时的唱词,他们中年龄最小的也有76岁,最大的已86岁。这些人如今都成为传帮带的师傅,一整套道具至今还保存在上族祠右厢房内。由于演出历史之长,趣味性强,孟塘小脚灯已经由本乡本土传承至龙游、桐乡、平湖等县市。 

  

  林马松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