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 好书推荐

芝山堰水的记忆

2017/03/30 来源:

  芝堰,这个村名对于大多数兰溪人来说太熟悉了,熟悉得如同家里的旮旮旯旯,如同与你走得最近的亲朋好友。

  一提起芝堰,你的脑海里就会映现出青山怀抱中的芝堰水库,想到一湾碧绿清澄的库水;映现出那在青山脚下有着八百多年历史的古老村庄,有着大大小小鹅卵石和窄窄宽宽青石铺就的村道,有高低错落的长长弄堂,有绕着村庄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半月塘中倒映的青砖黑瓦的马头墙,和在春风里摇曳着的柳枝,以及在村北的大樟树下歇凉的村民;映现出在长长的兰芝风情线上,在大片的金黄的油菜花海里,几百上千的体育健儿奋力拼搏的身影……

  而对于我,芝堰这个富有诗意名字的村庄,却有挥之不去的记忆。她是我走向文学之路的摇篮,走向群众文化工作的起始站。

  1976年下半年,就读于诸葛中学十六岁的我,在老师的带领下,和同学们一起来到了芝堰水库建设工地,成了万千建设水库大军中的一员。白天,我们带着锄头、畚箕,用稚嫩的双手和双肩汇入到热火朝天的工地上;晚上,我们数着手掌上磨起的水泡,揉着被扁担压得红红的肩膀,慢慢地弯着酸酸的腰肢,钻进被窝,沉沉地进入梦乡。第二天,我们又拖着沉重的双腿,来到了水库大坝上。我们从开始的腰酸背痛,到手上渐渐长起的老茧,一个月的劳动,带给了我们许多的感受。

  我清楚地记得,期间,住在离芝堰附近的前方村画梁雕栋的古老厅中的我们,休息天在戏台的床铺上,做着老师布置的作文。因为有亲身经历,年轻的脑海里顿时有一种诗意涌现出来。后来,我的诗被老师改过后,贴在了厅中的墙壁上。看着同学们围观的情形,一种自豪感油然在心中升起。

  这是我人生的第一首诗,也由于这发表在墙壁上的第一首诗,使我放飞了文学的梦想。

  1985年8月15日,考入乡文化站的我还没有到乡里报到,就来到了芝堰水库招待所,参加为期半个月的全市文化干部讲习班。

  在这里,我进入到了一个新的世界。在这里,我聆听了领导和老师们的教诲,对群众文化工作有了接触和认识。傍晚,我站在当年挖过山、担过土,流过汗的大坝上,望着巍巍的青山和碧绿的库水,在凉爽的山风中,我暗暗下了决心,一定要在群众文化工作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成绩,无愧于自己的人生,无愧于这个光荣的岗位。

  人说,地灵人杰。历史上,芝堰的秀山秀水孕育了众多的人才。十多年前,我听说芝堰有一位老先生,在诗词界有很大的影响,于是在文友的带领下,第三次来到了芝堰,去拜访八十多岁的陈建亮老先生。

  陈老先生早年毕业于省立浙江大学中文系,古文功底深厚,于诗词、易经、中草药有较深的研究。在他家,我获益良多。

  今天,我因甘溪书画社为兰溪马拉松助阵的活动,作为一名爱好书画的社员第四次来到了芝堰。走在古老的驿道,听着潺潺的流水,看着历经沧桑的古客栈、古商号、古民居,那些难忘的记忆一幕幕浮现在眼前。

  现今,芝山还是巍巍,还是青青,堰水还是碧绿,还是清澈,她不仅记录下历史的过往,也记录下村庄的现在,如那一场长长的马拉松赛跑,永远刻在我的脑海,刻在所有兰溪人的心中。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