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 城市人文

【兰溪记忆169】明代初期兰溪刻印《法华经》钩沉

2019/04/18 来源:

  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兰溪天真禅院对《法华经》刻印成功。该版本《法华经》是按照元末明初兰溪书法家陈达的书法雕版,并有明朝“开国文臣之首”宋濂撰写的序赞,具有较高的艺术成就。

  天真禅院

  赤溪街道境内山清水秀,文化积淀深厚。在赤溪历史上,曾经有座著名的寺院叫天真禅院。该禅院始建于后晋天福年间(936~944年),旧名贞心,北宋治平年间(1064~1067年)改名为天真禅院,又称天真禅寺。

  明《正德兰溪县志》记载:“天真禅寺,在十八都,晋天福中建,旧名贞心,治平中改今名”。这“十八都”即甘棠乡十八都,位于甘棠乡西南部,南临衢江,囊括今赤溪街道大部分区域。

  清《光绪兰溪县志》在天真禅院的简介中,作有如下补遗:“宋崇宁中范锷有《记》,庆元间应镛有《兴复记》,久废。”范锷和应镛都是宋代兰溪名人。补遗中的“久废”两字,说明人世沧桑,早在清光绪年前,该禅院就已经被毁。

  近期读吴沉的《瀫川集》,发现集中有《天真禅院修造记》。吴沉,字浚仲,兰溪人,吴师道之子,以学问品行而闻名。至正十八年(1358年),朱元璋攻占婺州(今金华)后,任命吴沉为训导。吴沉后来官至东阁大学士。

  吴沉的《天真禅院修造记》撰于洪武二年(1369年),记中提及天真禅院始建于“晋天福八年”,也就是公元943年,还介绍:“天真禅院,在兰溪城西十五里。”为判断该禅院故址的方位提供了参考依据。

  竺源远禅师

  竺源远禅师,俗姓周,温州永嘉县人,元至正十六年(1356年)来兰溪住持天真禅院。他到兰溪当年,朱元璋部队攻占集庆(今南京)。当时正处于社会动荡、改朝换代的非常时期,因而吴沉的《天真禅院修造记》中有如下句子:“时方多故,师不以变易其心。”

  当时天真禅院的固定资产不多,住持僧人往往不久后就离去,时间一长,禅院围墙倾塌,房屋破败,偶尔有砍柴放牧者到此一游,平时人迹罕至。

  竺源远禅师以振兴天真禅院为己任,他亲自动手,清理房前屋后的荆棘杂草、建篱笆墙、修道路、挖渠道给低洼之地引流,并请工匠建土窑烧砖制瓦,用于修建天真禅院,禅院的大殿修建好之后,对佛像重塑金身,又制作模子,浇铸钟、磬等法器。考虑到前来求学者没地方居住,又建了三间大房子,资金全来自竺源远禅师克勤克俭,节衣缩食所积攒,于是“荒凉寂寞之滨,隐然有一大丛林矣。”

  吴沉在记中提及,竺源远禅师以贫瘠的山林资源,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禅院得以重新振作,实在难能可贵,所以在禅院修造完毕后,应禅院僧人之请,他欣然命笔,撰写了《天真禅院修造记》。

  刻印《法华经》

  在竺源远禅师的努力下,天真禅院成为香火旺盛之地。竺源远禅师佛学造诣高深,和兰溪名流陈达、吴沉等都有交往,大家“莫不敬其行而称其才”。禅院振兴后,他所做的另一件好事是刻印《法华经》。该版本《法华经》非同寻常,是请当时著名书法家陈达书写经文,按陈达书法刻印的。

  陈达,字元达,号松亭,兰溪赤溪人,曾召拜翰林侍讲学士等职。他书法造诣很高,在赤溪建有临池轩,吴沉《陈元达临池轩》诗赞曰:“集贤学士相门孙,八法通神似右军。奉诏曾题金殿榜,承恩更号玉如君。山中铁限穿成穴,池上墨花凝作云。一代几人称绝品,家鸡野鹜浪纷纷。”

  洪武八年(1375年)十月,陈达去世,他去世前已经完成对七卷《法华经》的书写。洪武十年(1377年),竺源远禅师在资金等方面基本俱备后,开始对陈达所书的《法华经》进行雕版,历时三年,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完工。

  洪武十三年(1380年)夏天,竺源远禅师不惧气候的潮湿闷热,爬山涉水,前往浦江县青萝山面见宋濂,请宋濂为《法华经》写序。

  宋濂在此之前也听说过竺源远禅师的事迹,对他本来就有好感,这次又被他的真情所感动,于是慨然应允,以“大明开国文臣之首”的如椽巨笔,撰写了《新刻法华经序赞》。

  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天真禅院的《法华经》之事,倏忽间已过六百多年,个中沧桑,一言难尽!此事阙载于本地志书,但对兰溪历史文化的研究,有一定参考价值,因而作以钩沉。 (张晓敏)

编辑:潘云忠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
举报电话:0579-88899327、138579023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