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笼,是用竹篾织成,里面是陶制或是铁制的钵,用来盛木炭等,配上弯弯的拱状手柄提耳,提起来活像一个小竹球篮,每到隆冬霜冻时节,乡下的天气特别冷,手脚冻得红肿发麻。于是村民就把烧得红红的木炭放入火笼钵内,外面盖上一层草木灰,提起取暧。寒冬里,村头村尾的老人们围坐在一起,少不了带上一个火笼。
在马涧镇的老街上,走进一家竹编的铺子,今年50岁的巫明春在编火笼。粗壮的毛竹放在一边的地上,四周散落着各种削、磨用的工具,一条条细细的竹篾在巫明春的手中翻飞,层层环绕密密匝匝的细篾条包裹着里面铁制的钵,等到火笼四周的篮子编织完工后,巫明春打算给竹篮做一个结实的底。
火笼作为民间千百年来使用的取暧设备,非常实用而又美观,编成的火笼称得上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从16岁起,巫明春就跟着东阳的师傅学编织火笼的手艺。粗毛竹片成薄片,再削成一条条细薄的竹篾,围着洋铁皮做的钵,编织成一圈竹篮。“毛竹要削薄削细,然后再编起来,起码三年五年才能学成这门手艺。”巫明春说,一个火笼需要经过八道工序,一天下来,最多只能做两个火笼,十分耗费时间。仅仅是火笼的底,都需要六层结实的竹片围成圈,固定在一起。而竹篮上的篾,最薄的厚度不到两毫米。
外圈的竹篮打好后,还要在火笼外面用漆画上红色和黑色的图案,象征着祥云。巫明春说,在马涧,姑娘出嫁时,都要配两个火笼作为陪嫁,代表着喜庆、吉祥、兴旺,有着红红火火、双双对对的意思。
编织火笼,是门老手艺。在马涧集镇上,只有巫明春一位传承这门手艺的老师傅了。“现在农村里火笼用得越来越少,造新房的人家都装了空调,编织火笼的手艺人也不多了。”巫明春说。
火笼成了不少人儿时的记忆。在过去,农村的妇女大多系着围裙,习惯用围裙遮着火笼,双手放在上面烘烤,这样热气不易挥发,就如同加了件棉袄一样暖和。在临睡前,还会将火笼用一块布包裹起来放置被窝中,作睡前“暖床”之用,睡时再将火笼从被窝里提出去。
许多时候,小孩子也会充分使用火笼,把黄豆、地瓜等放在火笼里烤,一会儿“叭叭”响,豆子就熟了,在那物质匮乏的年代,这些又香又脆的烧烤,无疑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大家烤着火笼,坐在老屋的石门墩上,聊着各种话题,一种氤氤的气息在乡村蔓延开来,成了冬日乡村韵味悠长的景致。
文/记者沈冰珂摄/记者王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