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从河西走廊传入中原,因为营养丰富,经过4000多年的本土化经历,它成为面食的主原料。作为面食的一种,馒头在最早出现的时候,也叫炊饼和蒸饼,它是中原地区最受欢迎的主食。经过时间和地域的演变,馒头成为兰溪人过年时候餐桌上必备的一道美食。
掰开一个红印白馒头,夹上刚刚出炉的扣肉、笋干,一口咬下去,馒头吸收了汤汁,也将肥肉的油腻化解到自身当中,馒头的麦香和肉香得以完美中和,扣肉入口即化,别提有多美味了。因此,临近春节,兰溪的每个馒头店都是生意爆棚。方下店的馒头,则是不少兰溪人认可的美味。
在灵洞乡方下店村,村党支部书记徐国庆经营着最大的一家馒头店,妻子与她的两个姐妹,三人每天用巧手制作出成百上千个馒头。
40多年前,徐国庆的父亲是村里生产队队长,专门去汤溪学习了做馒头的手艺。那时,在他的带动下,整个生产队都会做馒头,做的馒头就称为方下店馒头。后来,生产队解散了,村里就分成了几家会做馒头的农户。方下店馒头这块招牌,由徐国庆的父亲延续下来。“三年前,我注册了方下店馒头,把馒头店向工厂化发展。”徐国庆说,在提高产量的同时,卫生、食品安全也更加规范起来。
一走进工厂,便能闻到一股子甜甜的酒酿香味。徐国庆介绍,方下店馒头的独特之处,是用甜酒酿来发酵馒头。而酒酿也是按照老手艺自己做的。馒头的好坏,取决于酒酿是否成功。
炊熟的糯米与酒曲拌匀,发酵一周后,再煮一锅糯米粥,加入麦麸和发酵好的甜酒酿,再次发酵12个小时,将汁水过滤出来。“过滤好的甜酒酿汤汁,要加到面粉里,揉面用的。所以我们揉面不用另外加水,都是用汤汁的。”徐国庆说。
选取上好的高筋面粉,加入自家酿成的甜酒酿汤汁,再揉成面团。揉好的面团带有一股甜酒酿的淡淡酒香,搓成条,切成小块,经过巧手翻过来一捏搓成圆形的小面团,就是馒头最初的模样。再洒上些水,便可放到恒温室发酵,几个小时后,小面团变得像馒头一样大,就可以上笼蒸了。
蒸熟的馒头蓬松柔软,用一根竹签,往每个馒头上都扎了一个洞,方便热气排出。而最神圣的时刻,就是在馒头上盖上喜庆的红印。这样的馒头用手一抓,整个馒头缩于手心,放开则复原如初。
工厂化生产后,揉面、切块等工序都由机器代替,但面团放在手心的一捏一揉,是无法用机器替代的。“小面团只有经过翻,再捏成团,馒头外面的皮才是光滑的,发酵起来才会蓬松柔软。”徐国庆说。
这些天,三姐妹每天要做5000多个馒头。兰城的大饭店、菜场都有方下店馒头的身影。尤其是临近春节那几天,每天则要做上万个。一年下来,只有夏天最热的那几个月不做馒头,因为天热,做好了的馒头不能长时间存放。“做馒头是个辛苦的活,馒头发酵需要时间,只能一大早开始做。”徐国庆说。
从父亲手上的一家馒头店,到如今日产成千上万个馒头的工厂,往后该如何发展?徐国庆有自己的想法,“方下店的馒头在兰溪已经逐渐有了品牌,接下去可以尝试一下真空包装馒头,把兰溪的馒头销往大城市。”
一样面食百样吃。一个馒头,其中的滋味会随着中间夹的食物的不同而改变,无论是扣肉的荤还是青菜的素,皆成美味。这也是春节期间,兰溪人记忆中,家家户户餐桌上的浓浓年味。
记者 沈冰珂/文 王萍/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