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 城市人文

兰溪记忆:唐代诗人綦毋潜与兰溪圣寿寺

2018/12/07 来源:

  唐代诗人綦毋潜(692~749)是“诗佛”王维的挚友,虔州(今江西赣州)人,和王维一样好写禅诗,《全唐诗》存其诗作24首,其中一半以上与佛有关。

  南宋金华人王象之的《舆地纪胜》记载,綦毋潜写过一篇兰溪《圣寿寺碑》。可惜此书婺州部分全卷散逸,让人痛恨无缘拜读全文。此碑和唐代邵朗的《和安寺碑》等一起,被辑入《舆地纪胜补阙》碑目,并称“已上并在兰溪县”。

  兰溪唐代圣寿寺未见诸历代兰溪地方志。

  现存最早的兰溪志书正德《兰溪县志》记载:“圣寿教寺,在县东一百三十五步。梁大同(535~546)中建。旧名招贤。宋祥符中更名圣寿寺。”同书还收录了冯宿于唐贞元十年(794)撰写的《兰溪县灵隐寺东峰新亭记》,碑文称:“背城之闉,半里而近。初届佛刹,刹之上方而亭在焉。”因此,一般认为兰溪唐代灵隐寺即北宋之后的圣寿寺。《光绪兰溪县志》据此认定綦毋潜所记的圣寿寺碑“当作灵隐寺碑,唐时尚未易名圣寿”。

  然而,兰溪唐代并非没有圣寿寺,且与诗僧贯休出家的和安寺息息相关。

  唐咸通九年(868),四明(宁波)人邵朗从鄞江任上致仕后,寓居兰溪“兰渚寺”,应东晋左散骑常侍、辅国大将军、太傅胡凤二十三世孙“圣寿寺僧令宣、和安寺僧清瑗”之请,撰《和安寺碑》。此时距綦毋潜逝世约119年,足见圣寿寺存续时间之久。

  圣寿寺僧令宣虽不见于史册,其族谱游埠《生塘胡氏宗谱》对其生平也缺载,但民国六年(1917)的一场大水却意外地提供了更多的信息。

  这一年,肆虐的洪魔冲开了离和安寺遗址(现游埠镇寺基村)不远的划船塘村一座沉睡千年的古墓。洪水退后,村里的农民从中捡到三块刻满文字的石头———《刘岩墓志铭》《刘巨川墓志铭》和《刘巨川买地券》。次年,这三块珍贵的唐志被当地官员带到杭州,交由著名的西泠印社精拓,此后被时年24岁、后来创办永昌战时初中补习学校(兰溪第一中学前身之一)的永昌人赵健收藏。其中刘巨川墓志铭即于“唐会昌三年(843)”由“和安寺沙门令宣撰”。当时,令宣还是和安寺的沙门。会昌五年(845),唐武宗“降旨毁废”天下佛寺,“和安、灵曜并随而废焉,旧用碑铭一皆碎弃。”大中六年(852),唐宣宗“再许置寺”,“恩赐禅月之额”,“尔后(868年前)寻复寺名(和安)。”短短几十年,和安寺几经易名,令宣也从和安寺来到圣寿寺,出任“持律行者”。

  唐代兰溪圣寿寺的确切地址目前尚不知晓,但寺院的环境却非常优美。“轩窗领岚翠,师得世情忘。惟爱谈诸祖,曾经宿大荒。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寄语题门者,看经在上方。”这是著名诗僧贯休的《题令宣和尚院》。诗中贯休尊称令宣为“师”,称寺院为“令宣和尚院”,这与令宣出任圣寿寺“持律行者”的身份相符。“泉声淹卧榻,云片犯炉香”,圣寿寺清幽的世外境界令人向往。

  令宣家族笃信佛教。迁兰始祖胡凤于东晋义熙二年(406)舍宅兴建和安寺,夫人、九江郡太守之女吕氏“同日舍西庄,置五福寺”。后历经兴废,五福寺更名为灵曜寺,“其五福旧额则移于县郭之东山立寺焉。”古人山、峰通用,县郭之东山即兰溪县东“半里而近”的东峰,今俗称大云山。五福寺与和安寺形同双子,却同圣寿寺一起悄然消逝在历史的记载中,不免令人唏嘘!

  如果没有冯宿的碑记,又有谁知道唐代兰溪曾经有个和杭州灵隐寺同名的寺院?如果没有《和安寺碑》,诗人綦毋潜为兰溪圣寿寺撰碑不免令人生疑。兰溪位于浙江唐诗之路上双溪交汇的重要节点,不知还有多少未解的谜题深眠在这方灵山秀水间?此时,耳边仿佛传来綦毋潜在《题灵隐寺山顶禅院》中吟哦的名句,“塔影挂清汉,钟声和白云”,用来形容唐代兰溪城门外的情景也非常契合吧!

  张绍芳

编辑:潘云忠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