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 城市人文

传承文化瑰宝 探寻戏剧之源

全国百名艺术大咖来兰溪“寻根”

2018/11/23 来源:
昨天,来自全国各地的百名文艺界领导嘉宾、戏曲界专家学者聚集李渔故里———兰溪市永昌街道夏李村,共同开启“李渔故里”寻根活动。

  艺术大咖们表示,兰溪文化底蕴深厚,尤其是李渔文化挖掘、传承得非常好,希望兰溪能李渔文化这篇文章做大做好,对兰溪、金华甚至全国的戏剧发展有所推动

  。

  文/记者成超摄/记者王萍

  开启戏剧“朝圣”之旅,全国百名艺术界人士汇聚兰溪

  当天上午9点左右,百名文艺界领导嘉宾、戏曲界专家学者从四面八方赶到了夏李村。“朋友自远方来,请先喝上一杯李渔家茶。”大家刚一下车,就参观了由李渔筹资倡建的过路凉亭———且停亭,并喝上了迎客茶。随后,一行人先后参观游览了李渔塑像、李渔文化长廊、李渔祖居等地,观看了传统婺剧、兰溪摊簧、少儿戏曲表演和兰溪非遗展示,并一同品尝了李渔家宴。

  “我从大老远的天津赶来,就是要来看看先贤李渔的家乡。”一路参观夏李村,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天津市戏剧家协会会员贾韧不时拿出手机,拍摄下关于李渔家乡的一草一物。“李渔是中国历史上一位了不起的戏剧家,在学习了他的戏曲作品和戏曲理论之后,对我影响很大,他是把自己的灵魂寄托在作品中,所展现的内容经常让我感同身受。”贾韧说。

  浙江婺剧研究院工作人员程文凤也是带着一份对李渔的崇敬之情,赶到了兰溪。她告诉记者,李渔是戏剧界的圣人,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戏剧作品,特别是《闲情偶寄》,将理论与实践完美结合,并把戏曲融合到生活中。“我们现在的很多戏剧理论都以李渔的理论为基础,并结合实际进行了改编,他是戏曲界的高峰,要研究戏曲,无论如何都离不开李渔。”

  对于中国戏曲学院原院长周育德来说,这是他第二次来到兰溪。“22年前,我曾在兰溪芥子园停留了一个星期,那段记忆始终让我无法忘怀,感觉兰溪有深深的李渔情结。”周育德说,300多年前,戏剧家李渔就诞生在夏李村,他是中国一位杰出的戏剧家,有很厚实、全面的戏剧理论,他所创作的戏剧作品至今还广为流传。同时,他还会导演、排剧,像这样全面的戏剧家,在戏剧历史上是很少见的。

  从兰溪走出的李渔为后世留下了诸多文化瑰宝

  李渔,原名仙侣、字谪凡、号天徒,后改名渔、字笠鸿、号笠翁,1611年(明万历三十九年)农历八月初七生于浙江兰溪夏李村。李渔的儿童、少年时期在江苏如皋度过。他自幼聪颖,襁褓识字,总角之年便能赋诗作文,下笔千言。十一二岁时,因要回原籍读书参加科考,李渔离开如皋回到“生斯长斯”的兰溪夏李村。

  读书做官是李渔自小孜孜追求的目标,也是家人的希望,但因种种原因均未成功。36岁的李渔绝意浮名,隐居故乡夏李,在伊山之麓构筑了自己的乐园———伊园(又称“伊山别业”),过起了“识字农”生活。隐居故乡期间,他担任了中国最早的文人“村官”———祠堂总理,为村里做了许多公益事业。

  在李渔担任“祠堂总理”期间,为帮助村民解决多年“水患”,以他为首,共改建或新建石坪坝等四处堰坝,把村庄周围的两条河渠全部打通,又新开凿了伊坑等三条堰坑沟渠共计六华里,至今,李渔坝是保留较为完整的古代水利工程,被誉为“小都江堰”。同时,李渔积极开展环境整治、组织民俗文化活动,极大地改变了村庄风貌;建制立规,加强祠事管理,增强村民的凝聚力,带领大家增收致富;他在整顿祠务过程中,主持制订了《祠约十三则》,这是我国古代村级管理史上划时代的创举。

  李渔毕生在文苑里辛勤耕耘,著作车载斗量,为后人留下了六百多万字的精神财富。据著名戏剧评论家刘景亮介绍,李渔最早是以戏曲创作名世的,一生先后创作了《怜香伴》《风筝误》《比目鱼》《凰求凤》《玉搔头》《蜃中楼》等十个剧本,合称《李笠翁十种曲》。1671年出版问世的《闲情偶寄》,是李渔一生艺术、生活经验的总结和结晶。同时,他思想解放,观念先进,是中国文学史上运用文体最多的作家,也是中国文化史上涉足领域最广、成果最为丰富的文学巨匠,特别是在文艺创作、戏曲理论、编辑出版、园林建筑、书法绘画、医学颐养、文化产业、文化休闲、生活艺术等方面都有独到的见解,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作为李渔故里兰溪“李渔文化”传承深远

  李忠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夏李村村民,李渔几百年后的一个族裔。他从小听李渔的故事、听李渔的戏,小小年纪就立志演戏。20岁不到就已入职浙江省义乌市婺剧保护传承中心,曾获第十四届“中国少儿戏剧小梅花荟萃”全国金奖、并获“十佳称号”等。在本次寻根活动中,他听闻全国戏曲大家来到夏李,特意回来向各位老师学艺。

  兰溪建县于唐咸亨5年,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和便利的水上交通,经济文化自古繁盛。据史料记载,东晋年间,黄大仙就在家乡搭台做戏,劝人为善。南宋之后,随着国家经济政治中心的南移,兰溪的戏剧发展进入快车道。南宋时,永嘉南戏传入兰溪,杂剧《目莲戏》《焰口戏》《木偶戏》开始在境内流行。明末清初,兰溪戏剧在弋阳腔、宜黄腔的底子上,加上了昆腔的新风格,形成了独具特色,流行于金华及其周边地区的婺剧。清初,苏州昆山腔由杭州溯钱塘江经入兰溪。建国后,一批传统优秀剧目相继上演,著名高腔艺人江和义,口授记录西安、西吴高腔剧本20余本,创作编排了《李渔别传》《笠翁传奇》《东海魂》等一大批经典剧目。

  近年来,兰溪以“李渔文化”为起点,致力于传统戏剧的传承和创新,组建李渔研究会,深入研究李渔思想、挖掘李渔文化资源;举办“重返芥子园”系列活动,邀请国内外艺术大咖齐聚兰溪,共同交流传承传统文化;开展李渔新春剧场、李渔周末剧场、李渔戏曲进校园和农村文化礼堂等系列活动,组建李渔少儿剧团,打造戏曲传承梯队。

  兰溪是全省为数不多拥有国有专业剧团的县市之一。兰溪市婺剧团建于1950年,是省内婺剧徽班中的重要一员,为全省二等甲级剧团。先后前往北京、杭州、海宁、桐乡、平湖、嘉兴、湖州、长兴、安吉、临安等众多地方演出,受到了各地观众的一致好评。剧团还在省市戏剧节中获演出群英奖、剧本奖、优秀音乐奖、舞美奖,一、二、三等演员奖等,省内外新闻媒体对该剧团多次作了报道和评论。

  目前,兰溪共有戏曲类文艺团队339个,民间剧团12个,专业剧团1个。其中,兰溪人创办的木马剧团、棒棒糖儿童剧团采取现代公司化运营机制,努力探索戏曲传承发展新模式,不断开拓戏曲演出新市场,取得良好成效,已成功在杭州、苏州等大都市落脚。兰溪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有国家级非遗5项、省级5项、金华市级49项、兰溪市级49项。

  “今天我参观了李渔祠堂、李渔塑像等,观看了婺剧表演,从中深深地感受到兰溪正在做李渔的大文章,希望兰溪能把这篇文章做好,对兰溪、金华甚至全国的戏剧发展有所推动,也希望李渔戏剧活动继续办下去,并越办越好。”周育德说。

编辑:潘云忠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