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节“走转改”
11月8日是第19个中国记者节。11月9日上午,本网融媒体采风团深入兰溪市女埠街道焦石村和汇潭村,开展记者节“走转改”采风活动,深刻感受近年来“美丽乡村”建设的变化,记录乡村蝶变之路。
农旅结合、产业转型、品牌“抱团”……一项项举措背后,是“乡村振兴”在兰溪农村的生动实践。
御史故里促“农旅结合”
村以山名、傍水而居的焦石村,是明朝南京左副都御史邵玘的家乡,历史底蕴深厚。村内至今保存完好的邵氏家庙,始建于明代,是为纪念邵玘而建,如今已历经七次修缮。
“邵氏家庙最近一次大规模修缮是在2015年,村里投入100多万元,将它作为‘美丽乡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当采访团到达焦石村时,该村党支部书记邵炳良详细介绍道。他说,村里大部分村民姓邵,在大家心中,家庙比祠堂的地位更高,如今这里也是村文化礼堂,同时被列为兰溪市廉政教育基地。
在邵氏家庙内,兰江导报调研员王虹发现,墙上悬挂的《邵氏祖训》对子孙行为的规范甚为严格。她询问才知,该祖训始于宋代,如今,该村以此为范本制定了家规家训,村风得到明显改善。记者了解到,早在2009年,该村实行农房改造时,就经村民大会讨论,出台了一条看似奇怪的村规:农户如果想改造农房,子女需和老人一块住新房,否则不予签约。这让流传近千年的祖训在现实中传承了下来。
沿江相隔不远,是占地面积620亩的焦石村生态农业观光园一期项目,投资近1700万元。采风团一行进入观光园内,看到1.2公里长的水面南北贯通,两岸格桑花争奇斗艳,岸上的设施农业大棚内种植了猕猴桃、柑橘、甘蔗等水果。邵炳良说,观光园刚初具规模,已有不少游客慕名前来,未来这里将打造集水上游乐、田园体验、养老养生、水果采摘、乡村民宿于一体的田园综合体,增加村民就业机会,提高村集体收入,走出一条农旅结合的乡村振兴之路。
接棒祖传产业谋转型
三年前,邵静华接过父亲的产业——邵师傅红糖厂,开始从事祖辈深耕的行当。之前,父亲做红糖已有40多年,成为焦石村里响当当的品牌,不少顾客不远万里前来采购。但是这几年,数字经济迅速发展,这小小的红糖饶是再香也怕巷子深了。在外做了多年生意的邵静华决定回来接手。
当天,当融媒体采访团走进这家红糖厂,看到几百平方米的厂房内,正进行流水线式的红糖生产。生产线旁,除了传统红糖外,还陈设着红糖麻花、红糖酥饼、红糖薯条等零食。“一天要卖七八百盒,最多的时候一千多盒也卖过,快递一个接一个发出去!”一位红糖厂员工边包装边对记者说。
邵静华介绍,最近几年,在他的经营下,红糖厂的产品种类和营销方式有了很大变化,如今的红糖,增加了柠檬、菊花、枸杞等多种口味,以满足不同顾客的需求。产品也拓展了网络销售模式,通过电商代理的方式,将产品远销全国各地,“每年的10月到年底是旺季,月销售额可达40多万元,可以带动村里10多位农户就业。”
红糖的原料是甘蔗,含有95%左右的蔗糖,具有独特的滋补保健功效。女埠是兰溪甘蔗主产区,在汇潭、焦石等甘蔗专业村,几乎家家户户都种植甘蔗。“近几年,随着市场变化,甘蔗也出现过滞销。要想增强竞争力,加大农产品深加工力度或许是不错的选择。”走出红糖厂,兰江导报采集中心见习记者徐桢瑾说。
区域品牌“抱团”发展
采风团到达汇潭村时,看到虽已过立冬,但田间地头仍旧“绿意盎然”,好一番纯天然的田园美景。
女埠街道地处兰溪西北市郊、钱塘江上游、富春江水库库区,自然条件适宜种植甘蔗,尤其是田畈、后角、殿前三个村,种汇潭甘蔗已有100多年历史,共有蔗田7000多亩,蔗农1000多户。2001年,这些村成功引进“义红”甘蔗新品种,通过规范育种、疏苗控产等措施,种植规模开始不断扩大,脆甜多汁的“汇潭”甘蔗也深受消费者“宠爱”。
2016年,三个村经行政村规模调整为汇潭村,汇潭甘蔗开启抱团发展的转型之路。记者了解到,自2015年以来,女埠街道每年都会开展汇潭甘蔗文化节,以节庆形式打响区域农产品品牌。文化节上还会举行“甘蔗王”比赛等活动,推动甘蔗品质提升。
文/记者 冯亦柔 摄/记者 王萍 范湃青 黄浙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