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民生社会

“隐形贫困人口”:表面生活潇洒 背后隐患重重

2018/10/19 来源:兰溪新闻网

  最近,银行卡、微信、支付宝、钱包四大皆空的吃土青年又多了一个更为响亮的名号:隐形贫困人口。根据网络定义,这一群体指的是“有些人看起来每天有吃有喝有玩,但实际上非常穷”,不少90后纷纷对号入座,大呼这就是活生生的自己。

  非理性消费、收入较低、生活成本较高、缺乏理财意识是“隐形贫困人口”出现的四大原因。很多年轻人月收入不高,可是生活品质却堪比月入数万的高级金领。他们对于花钱几乎零规划,在精致道路上拿出十八般武艺拼尽全力,朋友圈光鲜靓丽,口袋却空空如也,华丽“吃土”。

  “隐形贫困人口”走红网络,你“中枪”了吗?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兰溪“隐形贫困人口”多为20岁到28岁的年轻人,一般是未婚或已婚还没有孩子的。这些年轻人大多家境普通,但也没有因为家庭的缘故受过穷,生活中没有其他负担,他们努力去享受更好的生活,没有存款对他们来说,并不是一件很难过的事情。

  在杭州打拼的兰溪姑娘李蕊参加工作已两年,虽然每月有六七千元的收入,但没攒下什么钱。“我有美容卡、按摩卡、健身卡、美发卡……”李蕊说,这些东西她一样都少不了,已经成为生活中的必需品。虽然现在没有一点存款,但她并不担心,“我还年轻,有的是精力挣钱,越是这样花钱,才能越激励我去挣钱。而且青春有限,现在有条件去追求好的生活,才不枉费年轻一回,比有存款有意义多了,为什么不抓紧时间享受呢?”

  虽然“隐形贫困人口”生活过得潇洒,不过,他们的父母却有更多考虑。童女士的女儿小冯是95后,平时工资3000元,不仅没有存款,还时不时跟她哭穷要钱花。上周,女儿发的一条朋友圈让她“炸锅”了。“懒得扫地,买了一个吸尘器,开心!”看到这个,童女士气不打一处来。

  “现在的孩子都这样了吗?拿着3000元的工资,一个月房租750元,然后买了1000元的吸尘器,居然说是必需品。”童女士表示,以后自己只能多节俭点,手头多存一些钱,等女儿遇到什么事情需要用钱的时候好拿出来帮帮她。

  钱不知花哪了,遇到急事才反思

  其实,所谓的“隐形贫困人口”不拜金,他们努力工作、努力生活,却输在缺乏理财规划。虽然每个月花呗、信用卡、房贷从没逾期,但存款为零。“没有存下钱,遇上急事用钱,只能瞎着急”。

  工作5年的白女士在兰溪一家企业工作,她是一名狂热的护肤爱好者。市面上能买到的高中档护肤品她都用过,每个月5000多元的收入有一大半用在了买护肤品上。

  提到“隐形贫困人口”,白女士感慨:“没错,说的就是我。”她说以前自己花钱都是大手大脚的,有时还没到月底手头就没钱了,只能临时向父母借些钱度日。

  不过最近,白女士的想法发生了变化。“前段时间我父亲病了,需要花不少钱。母亲给我打电话,问我能不能拿出一些钱来减轻一下家里的负担。我虽然满口答应,但心里明白,工作多年,我手里一分积蓄都没有。”

  从此,白女士改掉了花钱没规划的习惯。如今父亲已出院,她经济上的压力也小了不少。“我现在明白了,享受生活是好的,但也要量力而为。我现在还年轻,以后花钱的地方只会越来越多,要注意花钱适可而止。”

  过度商业化带来错觉,享受生活也请理性消费

  消费文化是城市生活的重头戏,商业之水无孔不入。消费文化大兴,社交网络传播,网红买手助推,各式各样的商品被展现在街头广告、手机推文里,这些信息大大促进了消费知识的扩散,也导致了过度商业化。好吃好玩好用的,前一秒钟在北上广兴起,后一秒就抵达兰溪。

  现在城市中的“隐形贫困人口”并不少见,大多都是目前没有太多来自其他方面经济压力的人群,只要满足自己即可。在业内人士看来,一旦他们遇到需要用钱的情况,比如老人生病、买房、养孩子等,就会手足无措。“也许在经过这些事情之后,他们会改变自己的消费观念。”业内人士提醒,部分“隐形贫困人口”存在过度消费的问题,这就比较危险了。这些人往往通过信用卡来提前消费、过度消费,经济上的压力越来越大,如果不能及时控制住自己的消费欲,发展下去很可能会带来不良后果。

  据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金融系主任李健博士分析,网络热词“隐性贫困人口”反映了年轻人善待自己、过品质生活的美好愿望,但其本质却是年轻人对于其“人力资本的变现性”及自身核心竞争力预期的不足,这也表现了年轻人对于自我的反思和未来的恐慌。

  李健提出,针对“隐形贫困人口”的问题,年轻人与其自嘲,不如修炼理财内功,增强外界攀比的免疫抗体。首先,养成记账的好习惯,明白自己的钱花在哪,花了多少,避免冲动消费。其次,开源节流并行:定长短期财务目标,消费前有预算,采购前列清单,消费后回头评价,每月每年也定个财务小目标;同时兼顾使用理财工具进行投资,增加存款。

  “隐形贫困人口”本不贫困,只是一心享受生活,没有好好规划。而想要告别这种状况也很简单——树立正确的风险意识,做好合理的资金规划即可。当学会了以钱生钱,也就摆脱了“隐形贫困人口”。

记者 陈志恒

编辑:汪雅婷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