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域外媒体看兰溪

兰溪余店村:一群党员上山志愿劳动,一干就是12年

2018/07/02 来源:金华日报

  金华新闻客户端6月28日消息金华日报记者叶骏

  云山街道余店村是兰溪市最小的一个行政村,全村仅95户186人,2003年时全村搬迁到城区安置。没有了土地,村民基本不用农业劳动,但村里在兰溪城郊还有800来亩山林,荒着太可惜了。2007年,在时任村支书杨宝富的带领下,全村10多个党员干部开始上山修路、砍柴、做桥、挖塘等劳动,就是想“筑巢引凤”,如果有人来投资开发,也算不枉费这么好的风景。

  村里10余名党员上山志愿劳动,这条路一走就是12年!如今,那块叫作“高圣塘”的山林,因为常年有人打理维护,成了不可多得的市民登山、休闲的好去处。难能可贵的是,村两委换届了,新的班子继续坚持成了传统,老党员做不动、有人生病了,就有新人接上去,体现了“团结一心,初心不改”的本色。

  大热天,他们上山干活全身湿透

  夏至刚过,老天就启动了炙烤模式。早上六七点,明晃晃的太阳已经晒得人直喊热。

  6月26日一大早,5点刚过,赶在太阳出来前,余店村的8个党员就向山上进发了。他们扛着锄头、铲子,个个长衣长裤,头戴草帽,拎着大瓶开水,有的泡了茶叶。这天,他们照例带了些菜——中午在山上烧饭吃,还带了100公斤水泥和一些沙子,当天他们的任务就是修理山塘的泄洪道。

  注定又是一个大热天,东西搬到山上,已经汗流浃背衣服湿透。5点半,他们已经到达山上开始劳动。山上有七口塘,都蓄满了水,泄洪道不是石块脱落就是泥石堵塞,为了防止雨季暴水冲刷,他们必须提早行动。清渠、和水泥、浇筑……果然都是干活的好把式,轻车熟路,农村出来的劳动惯了。

  村支书赵毓明说,村里一共17个党员,年老体弱、生病不便的有四五个,平时能参与劳动的党员就十来个人。当天有两个是街道里开会,一共来了8个人。“差不多都是一呼就应,实到率很高,大家都很齐心。开会那两个一大早也想过来的,打算干点活再赶回去。我说算了,今天的活也没那么忙,到时候满身汗臭去开会也不太好。”

  73岁的高铭华,是当中年龄最大的老党员,干起活来依旧劲头十足。38岁的童永丰最年轻,身体长得结实,好像有使不完的力,他也会自觉地多担着点,多跑腿多出力。别看他年轻,上山志愿劳动也有10年了。赵毓明说,他和童永丰是同一年加入进来的,2008年的时候,我是8月4日上山劳动的,他是8月7日。“刚开始我还不是党员,2009年才申请入党的。”

  69岁的老党员陈解生,这天没有随大部队上山顶,而是一个人留在山腰的停车场边上,在用小石块砌山路。一个榔头、一把小锄,两筐石块,老陈一块一块将石头“打”进地面,排得整整齐齐。在他身后还有附近的那些石头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做出来的。

  10点半,太阳当空。经过五个小时的劳动,活干完了,大家收工下山。来到停车场边的小屋——大家休息的地方,有个土灶可以烧饭。当天,28岁的村妇女主任杨娟开会没来,她是去年加入的。这天,陈解生把烧饭做菜的活揽了下来,烧好了一桌简单的饭菜……

  12年志愿劳动,换来山上好风景

  赵毓明等人带记者在山上转了一圈。从停车场到山顶差不多1.5公里,上山的路大都用石块铺就,看上去挺平整,有落叶、花瓣掉在路上,各种颜色,添了几分天然的野趣。“我们不喜欢用水泥浇筑,那样感觉少了点味道。”

  举目青翠,山风微凉。一块空地上错落地造了一个亭子、假山以及小山洞,洞口一张大石桌几条石凳,挺有味道。过了“神仙脚印”,山门在望,过山门是三间房子。“造房子、亭子、山门这些‘技术活’是请人做的,修路、砍柴、挖塘、除草等等都是我们自己干。”

  快到高圣塘时,又有一个亭子,边上的石桥也是党员们自己做的。这里上去有五六口山塘,以前都是田地,种粮种菜,后来慢慢没人上来干活了,他们就挖塘蓄水,都是一担一担挑出来的。

  一开始迁坟移公墓,迁坟后的山地平整,余店村党员也是身先士卒,能干的活尽量自己干。这已经成了他们的习惯,包括现在村里环境整治、绿化、卫生等,村子地方不大,党员干部也是能不雇人就不雇,自己动手,不亦乐乎。

  村民叫做“高圣塘”的这大片山林,环境清幽,上山的路旁溪水叮咚,山上有成片成片的竹林,还能眺望兰溪全城风光。这里也是夏天避暑的好去处。山上有一处黄色围墙围起的小院,颇像一处寺庙院落,里面23间房,是1993年时重修的。据说小院边上就是几百年历史的“三清殿”遗址。院前有一个“三清池”,那水清澈见底,洗个脸凉爽无比,上面很多水草,能清楚看到小鱼悠游;院后有一口“仙人井”,水清甘冽,可以直接饮用。

  赵毓明说,这两年因为村里工作比较忙,加之山上很多东西已经做好,他们上山劳动的次数比以前少了,但从没断过,以后肯定也不会停。“修好的路,做好的景观要维护,柴草、沟渠要清理,不能让这些年的劳动成果荒掉。”

  党员就要经常在一起劳动、吃苦

  陈解生告诉记者,以前“高圣塘”几乎就是荒废的,上山的人很少。抗战时国民党63师为了战备,把山上的石路都撬掉了,之后就没修过。

  这里离兰溪城区就三四公里路,多好的位置啊。2007年,当时的村支书杨宝富提出,这里山好、树好,还有水,要管好用好村里这片山林,即使没人来投资开发,也能方便市民就近过来休闲游玩。

  杨宝富今年60岁,从28岁开始当村支书,一直做了32年,直到去年才由赵毓明接任。他很喜欢到山里走走,也酷爱做园林、盆景,还是高级园艺师,这里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他再熟悉不过。800来亩山林如何管护,他心中有自己的想法,或者说是大致的蓝图。

  2015年4月30日,杨宝富下山骑摩托车回家,途中不幸摔成重伤,右手臂丛神经五根全部摔断,治疗后还是留下一些后遗症。他带头和村里党员上山劳动,现在却因为身体原因没法继续,不免遗憾,“其实我很想一直干下去,我太爱这片山林了”。

  在杨宝富家里,他回忆起了以前的激情岁月。刚开始,他们就六个党员,有其他村三个人来帮忙,后来都是本村人,十来个党员,以村两委干部为主。“我们那时候都是半天劳动,半天在村里办公。差不多是每天都去,5点多上山,早饭都到山上吃的,干完活吃了中饭下山。800来亩山林我们全都走过,砍过柴去过荆棘,主要是铺路。要到处找石头,砸成小块,有人挑,有人铺,两米长的山石路可能就要做一两天……”

  作为继任的带头人与曾经并肩劳动的战友,赵毓明现在还是会经常找杨宝富请教一些问题:接下来怎么做,如何与金华山旅游开发相结合等。杨宝富经常会说,村里党员总要想些事情做做,要经常在一起,像这样上山一起劳动,一起吃苦,就能增强村两委班子的凝聚力、战斗力。

  云山街道党工委书记陈崎峰表示,“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余店村党员干部的事迹很不简单,党员带头为村集体勤干务实,不仅能让山林环境好起来,也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要好好传承、发扬。

编辑:潘云忠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