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浙江在线 >> 兰溪新闻网 >> 芥子园

左宗棠兰溪勒捐

2018/05/21 来源:兰溪新闻网

  洪扬起事后,数年间席卷东南。清咸丰十一年(1861年),太平军侍王李世贤部攻陷兰溪。

  清同治元年(1862年),名臣左宗棠率楚军数千人自安徽入浙江,开始了收复浙江的战斗。同治二年,兰溪太平军被击败,兰溪恢复了清朝的统治。

  太平军撤走时的兰溪,一片狼藉。据《光绪兰溪县志》载:“惟城内城外廛庐被贼焚毁一空,四乡民储被贼搜括殆尽。”不但财产损失,居民生存也有很大问题。县志载:“城复后,饥民嗷嗷,无楼栖处,僵卧街途,雨沦日炙,百端受病,疫作时有遍体溃烂者。”

  居民无处住,当时的官府搭了一批简易平房让人居住。这个还比较容易解决,但兰溪缺粮却是个大难题。

  清军与太平军在江浙一带连年征战,兰溪百姓人口损失巨大,据同治三年左宗棠奏折言:“通计浙东八府,惟宁波、温州尚称完善,绍兴次之,台州又次之,至金华、衢州、严州、处州等处孑遗之民,则不及从前二十分之一矣。或壮丁被掳而老稚仅存,或夫男惨亡而妇女靡托。臣师行所至,灾黎环吁马前,泣诉痛苦情形,幽咽莫办,亦惟有挥泪谢之而已。”他向皇帝报告说,金华衢州一带人口,在兵灾过后只有原来的二十分之一。

  无人种田,居民所存余粮又被太平军抢夺几空。因粮食奇缺,粮价暴涨,县志载:“时米价贵甚,每斛百余文,民多饥死,北乡尤甚。”如再不筹到粮食,大量百姓将会饿死。

  于是,官府开始四处想办法筹粮。兰溪城被楚军收复后,从太平军处缴获粮食四千石,楚军将这些粮食全部交给兰溪百姓。官府“复四处劝捐。”就是向“邑民在外回兰者,及在衢温处为贾者,尚有赀蓄者”募捐。太平军占领浙江省时,浙江全境只有衢州、温州两个城市未被攻陷,所以,在衢州和温州经商的商人手上还有一些钱财。这些人一般都有家乡观念,因此,也“均好义乐捐”。

  但兰溪也有例外的,有人不但不愿意捐献,还趁兵灾想低价置产,发国难财。这人就是兰溪富绅毛象贤。

  这引得嫉恶如仇的左宗棠大怒,对其实施“勒捐”。

  勒捐,原来是湘军筹措粮饷的一种手段。太平天国运动兴起,清朝政府几年与太平军打仗,国库罄尽,所以,曾国藩等人在湖南办团练,训练湘军,清廷已经无力支付军费,而要曾国藩等人自筹粮饷。

  为筹集军费,曾国藩采取劝捐、厘捐方法筹款,劝捐是劝人主动捐款,厘捐是设厘金局收税。但这两种方法所获钱粮还是不够军费支出,于是湘军就开始采取勒捐的方法筹款。所谓勒捐,就是向地方富户强行派分捐款份额,不交足捐款就抓人。这与土匪绑票有几分类似。

  而作为湘军名将和湘军巨头之一的左宗棠,在未统兵前,家人也曾经被曾国藩勒捐过。

  被勒捐人是左宗棠的女婿陶桄,陶桄为一代名臣、前两江总督陶澍之子。咸丰四年三月,曾国藩向陶桄勒捐,并将陶桄扣住。左宗棠亲自去讲情曾国藩也不为所动,最终陶桄交了钱才算了事。为此事,从此左宗棠与曾国藩结下怨仇,虽然曾国藩对左宗棠有保荐推举之恩,但左对曾还是心中有恨。曾国藩自己也知道,他对幕僚赵烈文曾说过:“起义之初,群疑众谤。左季高以我劝陶少云(桄,文毅子)家捐资,缓颊未允,以致仇隙”(见赵烈文《能静居日记》)。我分析左宗棠恨曾国藩倒不是怜惜钱财,历史记录左公向不爱钱,且后期还多次劝女婿陶桄向湘军捐款。他可能是恨曾国藩不给他面子。

  但这次左宗棠对毛象贤勒捐并不是为了筹军饷,而是为了救百姓性命。

  他抓住毛象贤等人在战争结束后想趁乱低价收购资产的问题,向皇帝上奏折,要求朝廷批准他对这些富绅进行勒捐。

  很快,同治皇帝批准了左宗棠的建议:“浙江此次之变,吾民颠沛流离,千里赤地。朝廷轸怀民瘼,哀悯殊深。左宗棠现拟散钱煮粥,拯救饥民,招集流亡,给赀耕种。具见该抚能体朝廷德意,惠我烝黎。而富绅杨坊、俞斌、毛象贤等十数员,非但膜视邦族不加拯恤,且欲乘机贱置产业,实属忍心害理,为富不仁。著照所拟,饬令力措钜款,广购米石,迅救阽危。如敢不遵,即行严办。”(《同治朝实录卷之五十八》)皇帝意思很明白,如果毛象贤等富绅不肯捐钱,就让左宗棠直接严办。

  圣旨一下,无人敢违。毛象贤马上认捐米六千石,并先行缴到洋银一万零三百元,银一百三十九两三钱五分。

  这些钱买成米,左宗棠分给兰溪、汤溪、浦江、义乌、武义、永康、龙游、建德、桐庐、分水、淳安等地救济灾民。其中,兰溪分到米一千三百十石(见《光绪兰溪县志》:“左帅给米一千三百十石以赈饥民”)。

  这些米,救了当时很多兰溪人的命。

  左宗棠后来抬棺而战,从俄国人手中收复新疆,成为民族英雄,并名入青史。而他以勒捐救难于兰溪之事,也被兰溪百姓长久铭记。

  丁军华

编辑:邵淑芬

兰溪新闻

更多

专题聚焦

更多

导报视频

更多

兰溪市新闻办  兰江导报主办  浙江在线新闻网站加盟单位  兰溪新闻网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镜像
新闻许可证:浙新办【2006】49号  网站备案号:浙ICP备07029369
浙公网安备33078102100028